观虚 作品

第1172章 因果心术(第2页)

  到时候,丹别怕是也要被形势逼着,不得不去做抉择了……

  在权力面前,人心终究是微弱的。

  墨画默默思考至此,忽而一怔,不由往更深处联想道:

  丹雀部在蛮荒,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势力。

  大势力的核心,是权力。

  但权力的载体,是人。

  而人的根本,是心。

  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人心”的角度来看,以人心为枢纽。

  人世间天机因果的流转,也在变幻莫测的人“心”。

  而人的心,又与神一体。

  心相,融于神魂,神魂寄于……

  神识?!

  仿佛晴天霹雳一般,墨画瞳孔一震,豁然间想通了什么。

  他好像隐隐约约,将毕生所见所学的,那些天机神识人心之间,看似各成体系,且深奥难言的修道学问,敲破了一层壁垒,串联在了一起,彼此勾连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以神识为基础的大道体系。

  这个设想,太宏大了。

  可恰恰是因为太宏大了,墨画细细想去,便如一头扎进了浩瀚无边的海水,又有些茫然。

  他只是抓住了一丝线索,但却无法落实。

  墨画隐隐猜测,他对道的“设想”,应该是对的。

  但问题是,他现在的修为境界,人世阅历,和对各种修道法门的掌握,都还太浅了。

  他的人生“底蕴”,还不足以贯彻他的“道”。

  他现世的经验,也不足以为他的道做注脚。

  “还是要多看,多学,多修行……”

  “多接触客观的人和事,思考人世的因果和法则,去体会人心,去推衍矛盾,去改变人世苍生的因果,知行合一……最终贯通一切,融成自己的‘大道法则’……”

  很多道理,墨画此前只是在脑海中考虑。

  但想的东西,都是虚妄的。

  进入蛮荒,躬身布道,又经历这种种事件,看到天机变化,因果人心在“现实”的显现,墨画这才对自己的道途,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乃至于对“虚实”,也有了更深的顿悟。

  “知是虚,行是实……”

  “由知到行,便是由虚到实。”

  “知行合一,便是虚实合一。”

  “只知不做,便打不破‘知行’之壁,破不掉‘虚实’之障……”

  墨画取出玉简,将这份心得感悟,牢牢记下。

  “神识,心,人,势,因果,天机……”

  “知行,虚实……”

  这些概念,墨画如今还只是粗浅地理解了,但总有一日,他要将一切,全都融汇贯通,自成一脉,直指大道。

  ……

  之后的数日,墨画在丹雀部的日子,便暂时安定了下来。

  有了大酋长的认可,墨画身为一名尊贵的巫祝,自然受到了礼遇。

  丹雀部的族人,对墨画的态度,也颇为恭敬。

  当然,这种恭敬,也只是表面。

  他们这些部众,只是不敢忤逆大酋长的权威,才将墨画当成巫祝,以礼相待。

  但他们心底,大多只将墨画当成了一个“招摇撞骗的小白脸”。

  便是丹朱麾下的一众长老和护卫,心里其实也深深怀疑,墨画可能是个厚脸皮的“大忽悠”。

  唯有丹朱一人,是真心认可墨画,心里也是真的觉得,墨画身上有非凡的地方。

  此后的数日,墨画也与丹朱,有过不少交谈。

  但这些交谈中,墨画就没再提那些尖锐的问题了。

  也不会再提及,大荒蛮族吞并,本质上是互相奴役,部落内上下尊卑,本质上仍旧是一种压迫和剥削。

  这种从根本上,就互相矛盾,你吃我的肉,再喝我的血的事,是永远达不到所谓的,强盛富足的愿景的。

  这种事,提一遍就行了。

  能在丹朱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就好,让他自己慢慢去想,慢慢接受,慢慢消化,从而深植在心里,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说多了也没用。

  因此,之后的相处,墨画都“温和”了许多,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吸收。

  谈及一些命运因果,部落大局,部族民生,阵法改良,人心教化的事,都让丹朱受益匪浅。

  当然,除了修为境界。

  毕竟墨画只有筑基,而丹朱却是个二十岁结丹的天才。

  在金丹面前谈结丹,墨画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因此,他闭口不谈修为的事。

  偶尔谈及金丹,墨画就闭口不言,只一脸高深莫测地看着丹朱。

  丹朱被墨画这么看着,便有些惭愧。

  心道巫先生是一位虔诚的“巫祝”,关心的也是苍生的大计。

  跟他谈,修为这种“小事”,还是结丹这种,举手之劳的“小事”,的确有些狭隘了。

  丹朱也就不在墨画的面前,再提“金丹”的事了。

  而只要不提金丹,以墨画的见识之多,阅历之广,经验之丰,心性之复杂和阴险,神识之深厚和敏锐。

  他这个筑基,做丹朱的“先生”,实在是绰绰有余。

  丹朱也很有悟性,基本墨画说什么,他都能明白,甚至还能举一反三。

  两人的关系,便有点“亦师亦友”的融洽。

  而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墨画意外地发现,他对丹朱的认知,其实也是有偏颇的。

  丹朱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

  但其实,严格地来说,丹朱并不“单纯”。

  他是聪明的,敏感的,甚至很多事情,丹朱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的。

  包括,他父亲对他的看重与不满。

  看重他的天赋,不满于他的优柔寡断。

  他的兄长,对他的关爱和隔阂。

  因为兄弟之情,而生出关爱,又因为酋长之争,而生出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