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证道 作品

164.第163章暴利(第2页)

简单的来说吧,由于边地苦寒,不安全,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低,而庞大的守边将士群体却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这对朝廷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鼓励商人把粮食物资输送到边地,于是朝廷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开中法,将盐引与之挂勾,盐商若想获得盐引,那就必须把粮食物资等运到边疆。

主要操作分三步,第一步是报中,每年朝廷将项目贴出来公开招标,譬如往山西运输一石粮食,可换取一张引盐,总共需要运送xxx石粮食。哪位盐商若有意愿承包这个项目,那就揭榜登记,是为报中。

第二步是守支,商人如期把所需的粮食运到指定地点,领取该得的盐引,然后便可以拿着盐引到指定的盐场等候取盐,亦即是守支。

第三步是市易,盐商在指定的盐场拿到盐,运到指定的区域售卖,是为市易。

所以啊,商人想拿到盐引并不容易,这过程周期很长,而且运送粮食的路途遥远,人吃马喂的,往往一石粮食运到目的地后只剩半石,甚至更少,消耗巨大,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奇高,但是商贾们依旧趋之若鹜。

为什么?

因为卖盐的利润实在太可观了,即便除去这些成本,依旧还是大赚,所以盐商们争相把粮食物资运往边地,以换取盐引,一些头脑灵活的盐商甚至直接请人在边地开荒种粮,以减低运输成本,于是边地出现了大量的“商屯”。

如此一来,边军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大晋的边疆也繁荣了,朝廷也能省下一笔巨大的开支。

毫无疑问,开中法是一门好政策,但是再好的经,若让歪嘴和尚来念,也得变成歪经。

大晋立国近九十年,开中法渐渐开始走样了,一些权贵眼见盐利丰厚,于是开始伸手,利用关系和特权来搞盐引,一些皇亲国戚甚至直要向皇帝索要,这就是所谓的“占窝”。

这下好了,盐商们辛辛苦苦把粮食运到边境,这才换到了盐引,结果勋贵权戚们动动嘴皮就把盐引搞到手,而且几乎是零成本,你说气不气人?

贾赦这五百引盐便是靠关系搞到手的,不过并不是零成本,也花了一千两银子,但一转手就赚到五千两,依旧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暴利。

且说贾琏离开书房后,贾环便禁不住问道:“姑父大人,朝廷欲将盐税增加到每引七两银子,这个没问题,反正羊毛出自羊身上,那些盐商最多不过将成本转嫁给百姓,但是增加二十万引的产量,一下子增产这么多盐,真的能卖出去?只怕盐商未必会乐意吧?”

林如海捋须道:“环哥儿你怕是有所不知了,市面上的私盐不比官盐少,由于不上税,所以价格比官盐低上许多,百姓更乐意买私盐,这也是私盐屡禁不止的真正根源,如果能彻底禁绝私盐,官盐的销量翻一倍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

贾环不由乍舌道:“私盐竟猖獗于斯?”

林如海问道:“环哥儿,如果买一斤官盐的钱可以买十斤,甚至二十斤私盐,你会买官盐还是私盐?”

贾环脱口道:“当然买私盐,老百姓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能省则省。”林如海微笑道:“这就是了,财帛动人心,老百姓愿意买,贩买私盐便成了一本万利的事,自然大把人愿意铤而走险。”

贾环讶然道:“官盐真比私盐贵那么多?”

林如海苦笑道:“接下来只怕会更贵,朝廷需要银子,那些盐商也需要利润,没大钱赚,他们才不干。”

贾环闻言沉默了,话虽这么说,但官盐比私盐贵十倍二十倍,这也太黑太离谱了吧,无怪乎说天下亡,百姓苦,天下兴,同样百姓苦。无论什么朝代,老百姓都是韭菜,当政者的镰刀只要稍微放高一点割,老百姓都得感恩戴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