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再不去就来不及了(第2页)
“凉州虽然一直在打仗,蒙军也从未越过我朝边境,军饷也并未多发,韦大人有何证据能给他们二人定罪?”
赵瑾瑜望着广场上单独行走有些发福的宣平侯,对他还挺佩服的,郭御史弹劾了他,三皇兄还能在朝堂上替他说句公道话。
虽然有一唱一和的嫌疑,不过宣平侯是真的滑头,有关他皇长兄的事威逼利诱的招数都用过了,他就是不接招,一味的严防死守,还真叫他守住了。
韦尚书闻言有些为难,与宣平侯有关的铁证他确实拿不出,正如赵瑾瑜在朝堂上所言,宣平侯拨下的军饷粮草,都是按照在编将士发放的。
他不过是在郭御史弹劾宣平侯的时候,多嘴补了一刀,给萧王通敌的弹劾上添把柴。
韦尚书从袖中掏出一本书递给赵瑾瑜,赵瑾瑜接过他递来的书,那书很新还散发着墨香,应当是新的。
“这是?”
“这话本子上的故事,应当是与宣平侯府有关。”
赵瑾瑜随手翻了翻,果然是他之前想找的那话本子,只是这本书看起来十分的新,墨的味道都还没散去,好像不是他要找的那本。
“话本子罢了,当不得真。”赵瑾瑜将书合起,淡淡道。
“这是个孤本,应当是有人察觉到了问题所在,又无法上呈到御前,所以才写了这本书投递到了微臣府上。”
这本书是韦珍珍在他家中下人出入的角门捡到的,那日韦珍珍走角门偷溜出府,回来时在角门外捡到了这本书。
应当是有人混进送菜或者拉泔水的人中,将书扔在了他家门口。
韦珍珍看过后便交给了他,他也命人去京都所有的书坊去寻了,没有寻到一样的书。
“既然如此这书孤借来一观,看完就还给韦大人。”赵瑾瑜说完不动声色的将书收进袖中。
韦尚书也感觉仅凭一本书,就攀扯户部尚书有点扯,他原本没打算今日在朝堂弹劾宣平侯,他的目标就陈青岩一人。
若不是这书的内容是与项珐亮留下的检举信,内容有些相符,他也不会多说那一句。
韦尚书道:“郭御史大人已经上呈了萧王通敌的铁证,现在只要扳倒萧王,微臣会全力举荐沈国公接手镇西军。”
沈家是武将出身,他外祖父曾掌管京畿守卫,若非如此他父皇也不可能因为娶了他母后,就顺利展开自己的政治版图。
或许当年她母后与陈青岩并非两下无情,都是重兵在握的世家本就不能相结合,他们应当也看的明白。
青雀街的那两座府邸已经能说明这一切了,亲事未成却不肯收回聘礼,地下室里悬挂的画像,都是佐证。
或许正是因为有陈青岩对母亲的维护,他父皇才会在母后生育嫡长子之后,纳许贵妃等人进门。
母后一早便料到母族保不住,才执着的非要同陈家结亲,保沈家。
他负手而立目光深邃难懂。
吏部主四品以下的文官升迁,兵部确实负责武官推选考核,但五品以上官职必须送由中书门下两省裁决,六品以下兵部才有权量资决定。
军需粮草也是由户部拨发饷银由兵部派发,他手中权柄很大,给沈国公安排个有实权职位确实不难。
但要将沈国公换成一方主将,还需他举荐到中书省,由中书省考核,门下省复审之后再上报给他父皇,他并不能直接做决策,而他也不能影响他父皇的决定。
他赵瑾瑜在旁人眼里是没多大本事,但也不至于什么道理都不通。
陈琬琰说过天上不会掉大饼,若是掉了肯定是陷阱。
韦尚书自觉他提出来的人选,对根基不足的赵瑾瑜有足够的诱惑,但见他一声不吭的望着广场上的沈国公等人,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连忙补充道:“沈国公将帅之才,只做一个闲散武将屈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