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赵锦锋离世(第3页)

  随着张策埋入地下的,还有一方绣着蓝色胖云朵,泛黄的旧帕子,与无悔二字。

  为陈青岩在朝堂上发过声的壮武将军卫大人,明威将军岳正武,将卢阳公和安海公留下的基业传给子孙,也魂游天际去了。

  也是这一年,朝堂喊立太子的声音达到巅峰。

  建元二年春,赵瑾瑜被迫下诏,册立五十二岁的赵琛为太子。

  “娇娇,他们都逼我。”赵瑾瑜委屈的抱着陈琬琰掉眼泪,他眼不花耳不聋,他的健康状态很好,脸上的细皱纹都没几条。

  “哦呦,夫君不哭不哭。”陈琬琰心疼的抱着他,他强势了一辈子,为这个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被人拿年龄说事,受不了是正常。

  她也理解赵琛以及他的儿孙,她和赵瑾瑜的十个儿子都很优秀,俩人的身子骨也很硬朗,万一赵琛活不过他们,将来皇位就可能落不到他们这一支。

  儿孙大了,娶完妻后,又广纳官员献上的美妾,家里人口多,分出好多小派系,小心思自然就多了。

  陈琬琰替他擦擦眼泪,“我夫君一点也不老,精神着呢!”

  自从立了太子,朝臣们又蹬鼻子上脸,说赵瑾瑜年纪大了,该学太上皇退位,将重担下放,与皇后一起颐养天年。

  退位的事吵了两年,赵瑾瑜看赵琛一家子越来越不顺眼,多次申饬皇长孙及长孙侧妃郑氏。

  建元四年,赵瑾瑜以郑氏数违教令,不敬先祖为由,命皇长孙将其休弃,并下了玉牒。

  皇长孙为此多次顶撞赵瑾瑜,赵琛为长子求情,言语皆是怨怪,怪他占着皇位不放,怪他多管孩子的内宅事,怨他一生强横,又怨陈琬琰糊涂,不愿让弟弟们离京就藩。

  气的赵瑾瑜绝食一天,不停的骂他,“逆子!”

  “逆子!”

  “逆子!”

  “逆子!”

  赵琛出生那日他有多激动,现在就有多伤心。

  陈琬琰舀了一勺白米粥,喂到他嘴边,“张嘴。”

  赵瑾瑜听话的张嘴喝下,心酸的抱怨:“我真是人老不中用,连自己的女人都护不住。”

  朝臣在朝堂上闹他还不够,竟然还让女眷们闹到她的跟前,把他的娇娇气的睡梦中都在哭。

  陆机、陆久、樊奇、郑英、卢东山、王承胜、穆四郎、严四郎、严六郎、齐浔、耿家的郎君,聂五郎,许承明、刘启,这些最早跟他的忠心老臣离世后,朝堂上为他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少。

  轮回又转到了夺位的节点。

  “要不,咱们就如了他们的愿,带着咱们的一群猫崽子,搬去西宫别居。”

  自贺兰媛和郑山回南诏国养老,彤云、彤霞、丹云相继离世,除了七十多岁的苏明菲偶尔进宫,和她说说贺春晓与崔冬韵在安宝道的趣事,她整日就剩烦恼。

  她迎接这些陌生人来到她的身边,又目送她们离去。

  在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同时,也承受着子孙给的压力。

  她另外九个儿子,在老二赵珶的带领下,自请备就藩国。

  好在她的五十六岁的大女儿,与她三十四岁的小女儿贴心,她才没产生厌世的情绪。

  “我不!”赵瑾瑜倔强的推开她举着的粥碗。

  “好好好,不生气了,饿在你身,疼在我心,再吃点好不好?”

  赵瑾瑜瘪瘪嘴,张嘴含住她递到嘴边的勺子。

  之后的二年,朝堂请赵瑾瑜退位的风波不断,年轻的官员如出鞘的利剑,不断刮着赵瑾瑜的神经。

  李六郎作为赵琛忠实的拥护者,皇长孙侧妃的爹,首当其冲,站在逼退赵瑾瑜的最前沿,将赵瑾瑜气的卧床不起。

  八十八岁的李珩追着李六郎爆打一顿,步履蹒跚的去了一趟东宫,苦口婆心的劝说赵琛。

  “陛下三十岁才得第一子,将殿下如珠宝般捧着,他已经八十六岁,也把权力一点点移交给您,殿下何必如此心急。”

  赵琛被他说的面红耳赤:“老师这般说,让孤好生惭愧。”

  他与太子妃并不在意多当几年储君,是家里孩子与那一群媳妇闹的厉害,他听的久了,心态也变了。

  “陛下不是不愿放权,而是陛下重诺。”李珩将当年赵瑾瑜昏迷三月,陈琬琰被沈括在朝堂逼迫的事,完整讲述一遍。

  “皇后与陛下成亲十二年无子,受到很多攻歼,陛下与皇后情深,当初许诺皇后娘娘,不留娘娘当太后,而非恋权势忌惮殿下。”

  “竟是这般……”赵琛呆滞的低喃。

  “陛下与皇后娘娘一路走来很艰难,还请殿下约束家眷,再给陛下与娘娘一些时间。”

  李珩起身朝他拜下,“老臣今日多有僭越,还请殿下莫怪。”

  赵琛羞惭的起身扶他,郑重道:“孤知道日后该如何做,多谢老师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