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卫河防线
暴雨之中,司马懿夜袭襄平,安定辽东。 当夜,整个襄平公孙家,只有公孙渊的兄长公孙晃,这个历史上被公孙康送去邺城当人质的嫡长子,趁乱逃了出来。
带着数个随从,不敢直接向南,而是向着东面的千山山脉方向而去,在山里待了数日,而后折向南面,越过鸭绿江,进入公孙家在这里建立的乐浪,带方二郡。
结果,到了这里,他才听说了司马懿有多么狠。
司马懿占据襄平后,或许是担心自己麾下幽州军实力不强,大多都是新兵,无法掌控这边。
毕竟只是偷袭得手,襄平城内的辽东军若是反应过来,说不定给他带来麻烦。
于是,司马懿向曹操学习,和曹操占徐州一样,在辽东这边进行了屠城。
杀完人后,又学士颂灭氐族一样,用这些辽东军和襄平城内百姓的遗体,垒砌了京观。
同时,在屠城过程中,幽州军新军,也算是全员见血,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尤其是得了好处的他们,心中对于司马懿的认可和支持,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司马懿在襄平这么一杀,辽东剩余的军民百姓,在退回场内的老将杨祚的带领下,彻底认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相继平定。
即便是西楚海军,在失去了辽东地方的支持后,也没有继续北上。
只是在接到了公孙晃后,就开始向南转移,依旧回到曹魏的渤海郡进行袭扰。
整个幽州和辽东,最终都掌握到了司马懿手中。
为此,司马懿特地上书曹丕,表示为了安定辽东百姓人心,自己只能假称“晋国公”,来让辽东人心依附。
同时,和北面的扶余国,东部鲜卑三部完成沟通,约定通商,安定北疆。
“兄长,我们自称‘晋国公’,是不是太过了。”司马敏跟着司马懿,走上襄平南城城楼,眺望着南去的乌云,试探着问道。
司马懿却仿佛未曾听闻一般,眼睛直直盯着那片已经远去的乌云。
“这些云若是继续向东南而去,必定给曹魏和西楚的战场上,带去一场暴雨。如今邓王在卫河到黎阳一线布置了拖延时间的防线。只怕等的就是这场暴雨。”
“只是他们也太小看了士颂,如此算计,只怕难以有所作为。”
司马敏心中一紧,问道:“兄长的意思是,陛下那边多半是要败了。”
“所以兄长这才急匆匆地自立为‘晋国公’,就是为了日后好有个身份,和西楚进行谈判吗?”
他自以为想到了司马懿的谋划,那就是给士颂表现自己并不是曹魏的忠臣,只要士颂能给出足够的利益,他司马懿就能带着幽州和辽东地区,直接投入楚国麾下。
结果,司马懿冷笑道:“我还不至于叛国。”
“当然了,若是国家覆灭,我也自然不会跟着一起殉国。你说的也非全错,我终究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幽州军的改编,得加紧了。”
“把辽东军的降兵,还有新招募的人,全部打散开来,让这些人知道,给他们军粮军资的人,是我晋国公司马懿。”
“后面,这些人才是我最终的底气和本钱。”
“不论是和西楚谈判,还是在曹魏立足,甚至是向北灭扶余国,开拓东北。都需要一支忠心于我的精锐部队。”
司马懿说完,默默叹了口气,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为了自己的生路,为了司马家的权贵地位,他也算是殚精竭虑,做了许多,他甚至瞒着司马敏,暗中派人去和西楚海军联络过。
只是在没有得到士颂的回复前,他觉得没有必要给司马敏说些什么。
黎阳城,矗立于黄河北岸重要城镇,曾是官渡之战时袁绍的重要据点,城高池深,历经战火,自有一股沧桑坚峻之气。
黎阳城南面不远就是黄河,但他北面不远,就是卫河。
此刻,这座城市在西楚和曹魏的战争中,再一次成为了风暴关键所在。
曹魏军队没有能拦住楚军渡河,便向东撤到了这里。
因为在布置黄河防线的同时,曹冲就已经让人在这里准备第二道防线了。
而且这次战败,曹魏的败军,其实算是有序撤退,西楚军队当时甚至都不敢追击,让曹魏军队主力,几乎并没有损失多少,就从容退入了黎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