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月下伤心奴家 作品

第651章 师随军学校建设2(第3页)

他们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够在战火纷飞中凝聚起将士们的信念,将分散的个体汇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

他们的存在,不仅能在战斗时鼓舞士气,更能在日常的训练与生活中,给予将士们精神上的滋养和引导,让每一个战士都明白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这种精神的激发和引领,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战斗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团队精神的升华,一种信仰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东南地区已被全面纳入管理的范畴。然而,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陈振华敏锐地察觉到,单纯依靠地方上的同志,工作进展的步伐相对缓慢。

面对这一现状,他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特别组建了一支政工队伍。这支队伍的使命,远不止于当下,而是着眼于未来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他们将如同种子一般,在未来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陈振华的目光首先聚焦在各个工厂的管理上,纺织厂内,飞梭穿梭,丝线交织,他期待着政工队伍能够引领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为将士们提供温暖舒适的衣物。

服装厂里,剪刀飞舞,布料裁剪,他希望这里能在政工干部的带动下,不断创新设计,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

制鞋厂里,锤子敲打,皮革缝合,他盼望一双双坚固耐用的鞋子能够从这里走向战场和百姓的生活。

面粉厂里,机器轰鸣,麦香四溢,他渴望充足的面粉能够保障人们的温饱;榨油厂里,油脂流淌,香气扑鼻,他期望丰富的食用油为人们带来生活的滋味。

兵工厂中,火花四溅,钢铁铸魂,他要求严格把控质量,为前线输送精良的武器装备。

这样的举措,在所有的培训班当中尚属首次,当陈大旅长和战神师长得知这一创新之举时,惊讶与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未曾想到,陈振华竟能有如此高瞻远瞩的规划。在他们的印象中,陈振华或许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或许是一位善于统筹的管理者,但这一次的决策,让他们看到了陈振华更为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对未来的精心布局。

然而,他们所不知的是,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更为宏大的愿景。对于未来整个根据地的建设,乃至后续国家的建设,这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步。

在陈振华的构想中,这些培训学校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场所,更是人才的摇篮,未来的希望所在。

这里将走出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他们将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的洪流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振华深知,单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充分发挥 365 师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主动邀请众多在后世对经济建设有着突出贡献的人士。

喜欢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请大家收藏:()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