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刀神 作品

第489章 古龙代笔风波(第2页)

到了晚期,像《猎鹰·赌局》未完成的部分,只能由风中白来续写,这反映出古龙因为肝硬化,创作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除了健康原因,影视化浪潮也对古龙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976年,楚原执导的《流星·蝴蝶·剑》开启了古龙影视的黄金时代,但过度商业化也让古龙有些分身乏术。

1976年的《圆月弯刀》,司马紫烟代笔了67%;

1974年的《血鹦鹉》,黄鹰代笔了82%。

这些作品大多被改编成了电影,可原着的质量却严重下滑。

接下来,咱们聊聊丁情这位古龙晚年的核心代笔人。

丁情本名蒋庆隆,1978年,他因为出演《碧玉刀》和古龙结识,后来就成了古龙的专职代笔人。

1980年古龙受伤后,丁情代笔了不少作品。

比如1985年万盛出版社出版的《怒剑狂花》,全三册,代笔比例大概有70%;

1982年连载的《那一剑的风情》,以楚留香系列为蓝本,代笔比例超过了80%;

1986年出版的《边城刀声》,号称是《边城浪子》的续集,还大量挪用了《九月鹰飞》的情节。

这些作品大多采用‘古龙口述大纲+丁情执笔’的模式,但在实际创作中,丁情常常直接抄袭古龙的旧作。

就像《边城刀声》里的‘人猴换脑’实验,完全照搬了《萧十一郎》的设定,只是把角色名换了换。

丁情的作品有着明显的‘拼贴美学’特征。

在语言层面,他直接挪用古龙的经典句式,比如把‘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改写成‘冷月如钩,以长空为画布’。

情节方面,总是重复使用‘复仇-救赎’的母题,《怒剑狂花》里狄青麟复活情节和《离别钩》里杨铮断臂高度相似。

人物塑造上,角色缺乏独立人格,像《那一剑的风情》里的藏花,就被读者指出是朱七七和苏蓉蓉的拼凑体。

读者普遍觉得,丁情的作品‘文字干瘪’‘逻辑断裂’,在豆瓣上的评分长期都在3.5分以下。

不过,因为这些作品挂的是古龙的名,所以在市场上还是有较高的流通量。

虽然丁情的作品文学价值受到质疑,但其中一些代笔作品还是有着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