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刀神 作品

第498章 畅销家马伯庸(第2页)

同年,他凭借科幻短篇《寂静之城》斩获我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展现出跨类型写作的潜力。

2015年,马伯庸辞去外企工作,正式成为全职作家。

这一决定背后,是他对创作自由的追求:‘写作是与古人的对话,也是与未来的自己和解。’

此后,他以每年1-2部长篇的速度持续输出,作品涵盖历史、悬疑、职场、神话等多个领域,形成‘马伯庸式’叙事风格:

在真实历史框架内嵌入虚构情节,通过小人物视角折射时代洪流。

马伯庸的代表作均以‘历史为骨,虚构为肉’,在史料与想象之间找到微妙平衡。

其一,《长安十二时辰》。

这部以唐天宝三年上元节为背景的小说,将24小时浓缩为一场拯救长安的生死竞速。

主角张小敬从死囚到英雄的转变,暗合‘人在绝境中爆发的智慧’的创作理念。

小说中‘望楼系统’‘靖安司’等虚构机构,与真实历史中的长安坊市制度、胡汉交融文化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叙事张力。

同名电视剧豆瓣评分8.3,成为现象级ip,印证了其‘影视化友好’的文本特质。

其二,《古董局中局》系列。

四部曲以古董鉴宝为切口,揭开民国至当代的家族恩怨与行业黑幕。

主角许愿作为‘五脉’传人,在佛头案、青花瓷案等单元中,与老朝奉等反派斗智斗勇。

小说将‘文物鉴定’这一小众领域转化为大众化的悬疑叙事,豆瓣评分7.9,影视改编后首周票房夺冠,成为类型文学商业化的典范。

其三,《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部非虚构作品通过六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如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展现民间疾苦与官僚体系运作。

马伯庸以‘三明治式’历史观——上层史实不可动摇、下层风土精细考据、中间故事自由虚构——重构历史细节,豆瓣评分8.7,入选年度读书榜单。

同名电视剧将算学天才帅家默的‘拨乱反正’之路拍得扣人心弦。

其四,《长安的荔枝》。

中篇小说聚焦小吏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荒诞任务,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历史典故为引,揭示唐代官僚体系的黑暗与小人物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