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紧逼(第2页)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让乔玄进行上书,更为准确的说,让乔玄拉拢一批名士进行上书,去推动秦王一把。

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是将启示的真伪固定下来,有这么多的名士和大儒都认可了这个启示,那么即使有些人别有用心的说启示是假的,是伪造的,也不能妨碍那篇战国帛书是真的这种板上钉钉的真实。

这样的话语比曹操自己说出来强有力的多。

另外一个方面,曹操已经在劝进方面做过努力了,他绝对不能再推动一遍了,在劝进的事情上所有人都必须小心翼翼,以免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把柄。

乔玄等人做的只是一个经学上的讨论,毕竟经学作为大汉的官学之一,可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从学术上的讨论没有任何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帛书上记录的话语。

什么“大汉夺于秦,而复归于秦。”究竟说的是什么事情,真的是好难懂,难道是有人给了秦始皇五十个铜板,然后秦始皇复活了,还吃了炸鸡吗?

乔玄和他的朋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信告诉了很多的官员,邀请他们一起来探讨帛书上究竟写的是什么,这可是纯学术的讨论,和政治没有任何的关系。

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上的事情怎么能够染上政治的臭味呢?

最后对于曹操和乔玄来说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乔玄这样的行为为秦王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王进步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乔玄必然可以在这上面分到一杯羹。

作为幽州刺史的曹操必然需要在洛阳有个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显然,乔玄就是这个说得上话的朋友。这个朋友的权柄越大,曹操在幽州过的日子就越好。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曹操还有最后一点考虑,劝进的最后一步一点也不方便他们外人来做,不然要秦王的这些心腹做什么,是显得秦王心腹这些人不够忠心吗?分蛋糕的时候不能贪心,就只拿自己的这一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