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 试图洗脑(第2页)
始皇回了他一个眼神:
‘商城里买的,不便宜呢。’
约莫是什么名贵品种,甚至可能是某些特殊世界的特殊品种。反正在场三人都喝不来,大家很现实地都在追捧能让人身心愉悦的甜味。
换上蜜水之后,果然三人喝水的动作都频繁了不少。
扶苏还体贴地询问杨将军是否要坐下歇一歇,让大将军当侍卫一样站着委实失礼。
杨端和爽朗一笑:
“太子殿下不必顾虑末将,末将出门守着就是了。()?()”
秦皇回头看了他一眼:
“此处安全,不必护卫朕。()?()”
扶苏便提议:
“外间有不少将军在,杨将军可去同他们作伴。今日吴起将军与人约了比斗,很是热闹。()?()”
杨端和果然意动,请示过陛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出去了。
那可是吴起!还是投奔了大秦的吴起!错过这次还不知道下次能不能看见!
秦皇这才聊起之前的话题:
“朕见太子与你父感情极佳,实在有些好奇。朕那长子……2()_[(.)]2?2?╬?╬2()?()”
说到一半皱了皱眉,似是想起了那句已经成为公子扶苏口头禅的“好不好,父亲”。
真是让人头疼。
扶苏也猜到他是为了这事来的了。
但扶苏并不觉得他们父子感情好是多亏他自己如何如何,分明都是阿父的功劳。他小时候那样冷淡漠然,父亲依然耐心地用温柔暖化了他,可见还是他的阿父最好。
扶苏便露出疑惑的神色,明知故问:
“陛下为何会与令郎不睦呢?自我三岁起被父亲接到身边教养,我与父亲就不曾有过矛盾,我还以为旁人皆是如此。”
这就是胡扯了。
别的扶苏又没有他的病症,哪怕和他一样三岁丧母,估计也顶多是被侍者养大。他阿父因他生病放心不下,才会选择百忙之中抽出空闲亲自教养。
要不怎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别的扶苏健康活泼,所以当爹的就能心安理得丢手了,任由小孩自由生长。还得是像他这种问题小孩,才能多争取到一些父母的疼爱。
扶苏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因而他会主动撒娇装可怜,引得阿父怜惜他。
而他那群蠢弟妹,一个都没学会。
扶苏撒谎的本事是他爹亲自教出来的。
因为扶苏小时候感情缺失的模样太明显了,为了糊弄住外臣,始皇就一点点教他什么时候要露出什么表情神态。
到如今功力大成,有时候连他亲爹都能骗过去。得亏他爹了解他,哪怕偶尔被假象蒙蔽了,也能靠对儿子的熟悉判断出真假。
可惜秦皇显然没这个外挂。
所以他很顺理成章地相信了扶苏的鬼话,还若有所思起来。
原来太
子扶苏从小是秦政带大的吗()?(),
那就难怪对方和父亲没有矛盾了。政治主张、行事风格等等◆()卍◆_?_?◆()?(),
可能都受到父亲的影响()?(),
和父亲的想法是高度一致的。
早知道放养儿子会养成现在这样()?(),
他也把人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了。
秦皇不由惋惜:
“朕当年还是太忽略孩子了。”
始皇:……
始皇一边觉得放任儿子在那里忽悠其他位面的自己不太好,一边又舍不得打断扶苏的调皮。
他本身就和别的始皇帝作风不同,这才会养出不同的扶苏。换成别的始皇帝,哪怕从小把儿子带在身边,养出的也绝对不是这样的芝麻馅包子。
更何况他家的芝麻馅里还掺了点料。
先秦的淳朴君王还不知道什么叫买家秀与卖家秀,好在他们本来也没有再尝试养一次儿子的机会。
这个谎言,大概是不会被戳穿的吧。
秦皇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便聊起了别的话题。他和始皇就治国方面讨论了一番,因为他发现自己和秦政的治国理念不太一样。
始皇坦然表示:
“朕教导太子时,也总有反思。天长日久,便去芜存菁,更显完满了。”
他从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当爹的就会自省,然后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免得不好的习惯和想法留在身上,教坏了孩子。
皇帝当久了很容易变得固执,听不进去旁人的劝。有扶苏在旁边,大大延缓了这个坏毛病的养成。
久而久之,扶苏劝说他时,他都能听得进去,比旁的任何人劝他都好使。
始皇忍不住分享爱子的事迹:
“太子幼时与朕讨论儒法之事,便说各家有各家的长处。若只取一家,实在可惜。不如杂糅兼并,取长补短,是以朕便让他通读《吕氏春秋》,走了杂家这一道。”
在那之前,始皇受韩非作品的影响,其实对法家存在明显的偏爱。
但扶苏却指出了韩非作品里的问题,认为韩非受到韩国局势的影响,偏激地夸大了“五蠹”的坏处。他把学者、商人、匠人等全部打为社会蛀虫,是对这些从业者存在过于严苛的偏见。
五蠹里纵然也有游侠等确实没多少用处的存在,可韩非的打击范围也太广了。
扶苏放下喝完的茶盏:
“诸子百家都是这般的,夸大别家的错处,少提他们的贡献。儒生论法也是如此,墨者论儒也是如此,各派倾轧,哪有公正可言?”
所以更不能只看一家之言,得把每家都看一遍,然后挑对的去相信。
这个道理扶苏四岁的时候就领悟了。
始皇见稚童都能说出不可偏信的话来,便审视自己。而后不再对法家过分信赖,兼容并进方为长久之道。
秦皇原本听到这样的话是会皱眉的,他很不喜欢旁人质疑法家。
但是想想李斯都干了什么……
扶苏轻笑一声:
“陛下也想起来了吧?您去的及时,
李丞相大约不曾来得及做什么。而在其他大秦的位面里,
他这位法家代表恐怕利用法度贻害过大秦统治。”
这种事情不用猜都知道。
秦皇沉默了。
那些位面的李斯,
为了不被二世胡亥厌弃从而失去权柄,
向胡亥上书了一篇“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
秦律本来就很严格了,再往极端上走,大秦焉能不灭?
扶苏慢悠悠地背了几段《五蠹》中的内容,大抵是在说儒生干预朝政、阻碍社会变革和进步,纵横家巧言令色、为了一方利益歪曲事实、威胁国家稳定,而工商之民也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他言辞犀利:
“然而韩非不曾说过,坚持刑名法术之道的人,也是国之蠹虫。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枉顾君上的恩德、家国的安稳和庶民的性命。”
“错的是他们的身份吗?只是所有人都有私心,所有东西都会被有心之人用以谋利罢了。”
法家,也没比儒家好多少。
所以陛下,要不要考虑入我杂家呢?
始皇:……
始皇默默撇开了眼睛。
抱歉了秦皇,放任儿子忽悠你是朕的不是,但朕也没有办法。太子他是名家著名编外弟子,朕也说不过他。
秦皇是个思想很坚定的人,并非三言两语能够动摇。
然而他碰到了一个滔滔不绝的太子。
扶苏能从一百个角度把人带歪:
“陛下执政至今,算上未亲政之时,有四十五年了吧?”
这还是把死后的八年加上的。
秦皇突然get到了他想说什么,表情微变,不怒自威,看起来十分迫人。
扶苏并不受影响:
“一方君主和大一统皇帝之间的差别,陛下应该比我体会得更透彻。”
秦皇无法反驳。
身份更替之后,秦皇越发感受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在此之前,他很多时候只需要考虑大秦的利益即可,但大一统后他要把整个天下都当成他的大秦来考虑。
心态的转变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在他是始皇帝,这难不倒他。
但不幸的在于,天不假年。秦皇生前死后加起来才当了19年大一统皇帝,这还不如扶苏前世当的时间长。
扶苏在用事实告诉秦皇:
“晚辈自执政起就是以大一统帝王的视角看待天下,因而有些事情的看法,与陛下大有不同。”
“晚辈以为,天下皆该随朕心意行事。朕不喜儒家学说,儒家就要将他们的学说内核改为朕喜欢的模样。朕不喜法家的严苛,法家就得将律法宽限一些。朕要他们包容旁人,他们就得包容旁人。”
“大秦天下那么多才俊学说,真的非你一家不可吗?百年前你助秦强国,但百年后局势已经变了。你不行那就换旁人,有的是人能助朕统治天下。”
“它们所有的学说,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朕喜欢还是不喜欢。就像那些所有的阶级,也是
一样的()?(),
自朕之下?[(.)]???♀?♀??()?(),
皆为国民。商是民、臣是民、男是民、女亦是民()?(),
没有谁比谁高贵。”
扶苏反问秦皇:
“若皇帝选择打压女子而重用男子()?(),
真的是因为这么做对我大秦天下更有利吗?朕倒觉得,那是大秦在向势大的男权臣子做出妥协。”
那么你选择法家,是纯粹因为你欣赏法家。还是说大秦从商鞅变法走到这一步后,你发现好像不用法家不行了。儒家之类的学说没法接手这个大秦天下,于是向法家做出了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