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36 章 拯救白起

扶苏确实挺蠢蠢欲动想搞事的。

但是有亲爹盯着,某人不敢太过分。

始皇拍拍儿子的手臂:

“还没到那个地步。”

言下之意,先祖并没有拦着他们的路。要是拦路了,再干掉也不迟。

扶苏深以为然。

秦稷和秦柱:……这儿孙真的不能要了!

没见到昭襄王,只好转头去拜访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扶苏都特意换上朴素衣衫了,再怎么也得把感人肺腑的质子回国大戏给演完。

去往太子宫的路上,扶苏压低声音:

“我们来的及时,如今白起将军还活着呢。”

白起是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被赐死的。

但秦国早在很久之前就把岁首定在了十月,不是大一统才定的。

譬如《秦纪》里记载昭襄王四十二年的事情时,就是先写的“十月,宣太后薨”,后头又写了“九月,穰侯出之陶”。显然十月是岁首,九月是岁尾。

所以昭襄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其实是昭襄王五十年的第二个月。

后世有部分人根据单纯的十一月记载,就认定前面的“八九月围邯郸”是发生在昭襄王五十年,其实那是四十九年的事情。

也就是说,刚开始秦赵打仗时还没到昭襄王五十年,异人决定逃亡回国时是在四十九年和五十年的跨年前后。

去年九月,也就是上个月,秦军起初是把邯郸围起来打的。但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一起率兵数十万支援邯郸,信陵君成功击退了秦军。

异人和吕不韦趁机买通了守卫出逃。

不然不仅是会遭遇赵王追杀,可能下回秦军又把城池包围了,他们就彻底困在城里出不去了。

毕竟你也不能指望城池被围的时候,还能有人愿意帮你开城送你出去。吕不韦要是有这个本事,直接开城送秦军长驱直入邯郸城不是功劳更大?

他们逃出邯郸没多久,就进入了正月。

也就是昭襄王五十年的岁首。

由于这次扶苏他们逃回来的时候有异人帮忙吸引火力,赵国追兵追错了人。所以他们不需要为了躲避追兵而绕路,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回到秦国都城。

因而扶苏其实在正月结束之前就抵达了咸阳城。

此时还没到白起身死的十一月。

始皇也回忆起史官的记载:

“应是上个月,秦军被信陵君击退伤亡惨重后,昭襄王跑去威胁白起,令他带病出征。但他不肯,还劝说昭襄王休养生息。”

然后就有了经典的“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后头昭襄王愤然离席,范雎再度请白起出兵,白起仍然称病。昭襄王就不跟他客气了,直接把他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

但是白起病得厉害,就没有立刻动身。

之后的整个正月都一直有战事不利的消息传来,接连三个月(八月、九月、正月)的受挫让昭襄王大为恼火。

昭襄王因此迁怒了不肯出战的白起,逼迫白起立即动身,前往放逐之地。

此时已经到了十一月,白起无奈带病出行。结果才刚走到杜邮,昭襄王和范雎就商议决定赐死白起。

杜邮就在咸阳附近,可见白起动身也没几天。

扶苏也不知道具体是十一月的哪一天处死白起的,不过现在还是十月份,来得及。

提起这个,扶苏就忍不住吐槽:

“昭襄王就要赐死白起将军了,阿父,若是我们无法说动他改变主意,不如——”

直播间里的秦稷差点跳起来:

[不行不行不行!]

怎么的他一个白起的命比秦王的命还重要是吧?一群孽孙!

扶苏慢悠悠地补充:

“不如想法子让白起将军假死脱身,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养病。过两年昭襄王死了,再请他出山。”

秦稷一点都没被安抚道:

[你别以为寡人没听出的是过两年不是过五六年!你这个不肖子孙!你是不是打着白起养好病你就立刻把寡人干掉的主意?!]

扶苏啧了一声:

[你知道的太多了。]

白起多好一个老将军,死的时候才七十多点。三年前,他将近七十高龄还能打出长平之战,可见人家老当益壮。

扶苏掐指一算,他爹正常继位是在十年后。十年而已,老将军好好修养身体肯定是能撑得到的,到时候还能继续为他阿父征战沙场。

何况扶苏可是手握功德商城的人,哪怕白起八十多岁的时候身体不行了,他也能买个丹药让对方恢复健康。

好!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扶苏和阿父说:

“昭襄王现在脑子不行了,但是杀伤力还是很大的。他当秦王比孝文王当秦王更不好对付,我们把他搞掉,让孝文王多当几年秦王,父亲以为如何?”

这样扶苏就是太子了,无论是想法子架空孝文王,还是哄着孝文王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都比去忽悠昭襄王简单好操作。

秦稷:??????

秦柱没想到还有这意外之喜呢,立刻一拍大腿飞快地在弹幕上回复:

[可以可以!寡人觉得很可以!寡人不介意刚刚才到昭襄王五十年,要改年号还要再等十一个月!]

秦稷气得七窍生烟:

[逆子!你眼里还有没有寡人这个父王!]

秦柱无视了他爹,继续怂恿扶苏:

[你快些动手,要是再等几天,你等得起,白起等不起啊!]

秦稷大怒,和他隔空对线:

[他们让你当秦王是让你当傀儡的,你还在那里高兴什么呢?]

秦柱反驳:

[那也总比你连傀儡都当不上强。]

宣太后吃瓜看戏看得高兴极了:

[撕!撕得更狠些!]

始皇点评他们的反应:

“演得太过了。”

他才不信秦稷当真那么在意其他位面的昭襄王死活,扶苏要搞的又不是秦稷本人。就像秦柱,明显也是一副拱火的模样,完全不在乎另一个孝文王即将成为傀儡。

什么?你说那也是他们自己?

害,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多了去了,难道还要一个个关心过去吗?相比起来当然是自家儿孙更亲近些。

儿孙能把他们玩弄在股掌之间,说明自家儿孙比另一个位面的自己厉害。

而他们作为儿孙的嫡亲先祖,肯定不会比儿孙弱太多,所以能够变相证明他们胜过了另一个位面的自己。

秦稷:我儿孙能搞死他,我作为老祖宗肯定也能,四舍五入我比他厉害。

秦柱:那个秦柱会被我儿孙弄成傀儡秦王,真没用,不像我,我肯定比他强。

不过就算两人都很嫌弃另一个自己,也不妨碍他们再进行一轮battle,争论出对面的昭襄王和孝文王谁更拉跨一点。

秦稷:你当傀儡!

秦柱:你连傀儡都当不上!

唯一一个无法置身事外的只有秦子楚。

他没办法把另一个异人和他自己割席啊,毕竟扶苏本身想弄死的也不只是那边的异人,还有这边的他。

唯独秦子楚实打实和扶苏有仇,这让人怎么能不代入?

秦稷一开始倒是代入呢,还努力为自己挽尊过。但在发现好像救不了之后,就果断放弃了。

人啊,就是不能给自己找不痛快。

秦稷的想法很光棍——能救的话就救一下,不能就算了。寡人已经仁至义尽了,再接着代入只会让自己难受,不如转而去当个吃瓜乐子人。

直播间吵吵嚷嚷了半天。

没吵完呢,扶苏已经抵达太子宫了。

父子俩先去拜见了安国君。

安国君对这个以前不怎么重视的儿子态度还行,看了一眼小小年纪就十分沉稳的孙子之后,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安国君看了一眼他身上的衣服:

“你在赵国确实受了委屈,如今总算回到故国,以后必不会再受人欺凌。”

又说:

“你母亲已经念叨你多次了,她没有儿女,一向希望能有个晚辈在身边尽孝,你往后多带政儿去陪陪她。”

扶苏恭敬称是。

他和安国君也没多少好聊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世人都说安国君愿意让异人当嗣子,是因为异人得到了华阳夫人的喜爱。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才会为了她收一个远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做质子。

但很显然,这种话术信了的才是天真。

作为“六世之余烈”的其一,安国君怎么可能真是一个恋爱脑呢?

华阳夫人选异人,是因为她没孩子。而安国君的其他儿子不一定愿意奉养她,只有异人给出了承诺。

作为质子,异人想要回国登上王位,少不得华阳夫人出力。华阳夫人身后是有势力的,异人很难翻脸不认人。

而安国君这一头,不可能不考虑妻族对大秦的影响。

自宣太后和她的兄弟之后,楚系在大秦深深扎根。就连华阳夫人和她弟弟阳泉君都与宣太后这一脉有着血缘关系,楚系势力盘根错节。

安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是个被楚系拿捏的软柿子,要能牵制得了他们。

异人在赵国为质还能叫吕不韦称臣,明显有不俗的本事。至少和安国君其他没什么名姓的儿子比起来,异人显得格外突出。

安国君示意扶苏多去接触华阳夫人,实则是在提点他降低楚系对他的警惕。

先表现出对楚国有好感的样子,获取楚系的信任,最好能借此摸清楚他们的底细。等到大权在握,再打压楚系不迟。

扶苏微笑着说道:

“此事何须太子特意提及?我好不容易能够回国,自然要多去看望夫人的。”

告别安国君后,扶苏就去寻了华阳。

异人当初是穿着楚国服饰去面见华阳夫人的,让夫人大为感动。而后又主动提出改名为楚,以此讨好华阳夫人。

扶苏倒是没换衣服。

既然选择用朴素的衣服刷安国君的好感度,那就不能再半路换个楚式衣服再去刷华阳夫人的好感,没有换两套衣服的道理。

所以扶苏用了另一个法子。

他见到华阳夫人之后,故意说道:

“我听闻夫人久在秦地,思念故国。我也不曾去过楚国,但跟邯郸的楚国质子学过一些楚地的乐曲,想弹来让夫人开心。”

说着问人要了乐器,弹了一首不算简单的楚地民谣。又用楚地口音唱了两句,足见十分用心。

实际上那是扶苏跟着他阿娘楚姬学的。

楚姬能歌善舞,记起儿子幼时也喜爱音乐书画。于是在儿子去见他的时候,就为儿子表演了一番。

扶苏很捧场,还靠着过目不忘记住了那些音调。再加上他娘说话带着楚人的发音习惯,自然就能学会。

华阳夫人听完果真感动极了:

“难为你在赵国为质还想着我,吕不韦曾说你日夜哭泣思念我和太子,看来都是真话。”

扶苏:……

吕不韦你好夸张啊。

扶苏坚强地演了下去:

“我生母虽然不是楚人,但曾祖母是楚人。我体内留着楚国的血液,我便也同您一样是楚人。我愿自此改名为‘楚’,还请夫人成全。”

——异人曾对华阳说过“吾楚人也”。

华阳夫人对扶苏的识趣非常满意:

“我儿!明日我便让人准备好典礼,正式收你做义子!”

直播间里的华阳太后有些唏嘘:

[其实阿苏的母亲就是楚人,他比你们都更像楚人一些。]

扶苏的很多喜好是遗传母亲的。

不过更多的还是遗传父亲。

大家都没反驳太后的话,人家故国都没了,感慨一句没必要非得和她争论这个。扶苏体内流什么血,都不影响他面不改色地把楚国坑到死。

华阳夫人又看向始皇:

“这是你的长子吧?真是个好孩子。来祖母这里,让祖母看看你。”

始皇迈着小短腿走上前去,仰头打量这位还没彻底老去的长辈。

华阳夫人摸了摸他的头:

“跟着你父亲从赵地逃回国,吃了不少苦吧?”

始皇回了句还好。

华阳夫人便赏下不少东西:

“孩子都累成这样了,出宫好好休息一番。许你入朝的事情,我与太子都会出力,你回去等消息即可。”

扶苏已经成年,肯定不能一直闲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能入朝就能接触政事、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增加太子一脉的话语权。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不打算放着这么优秀的儿子不用。

扶苏自然无有不应:

“劳烦二位多费心了。”

回到吕不韦给他们准备的住处后,扶苏才和父亲旧事重提。

始皇沉吟道:

“昭襄王想处死白起,主要还是受范雎挑拨。范雎与白起不和,二者只可留一。”

过几年范雎会因为举荐失利而忧惧,主动辞官回到封地,最终病逝。

扶苏嘲讽道:

“他谗杀白起后,举荐郑安平为将,结果郑安平围攻邯郸失败后干脆投降了赵国。他还举荐了王稽为河东太守,结果王稽私底下和诸侯勾结被诛杀。”

“此二人皆对他有恩,他倒是有恩必报了,可惜就是看人的眼光不怎么样。因忌惮白起功高,便允赵割地讲和。他在意的并不是大秦的千秋基业,而是他自己的尊荣。”

不过战国时期多的是这样的能臣。

这个时候哪有那么多忠君爱国的人呢?用这些洗脑臣民都是后来王朝的操作了。

始皇淡淡地说:

“应侯到底对我大秦有功。”

远交近攻、巩固军权、瓦解合纵、治理巴蜀、广开言路,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范雎实打实的功劳。

不能因为他害死一个白起,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对大秦做出的贡献。

扶苏笑道:

“那是自然,只不过白起死后他也没什么建树了。舍一保一,只能保白起。”

这榨干价值就丢的处事原则,非常现实了。

不过想想扶苏连昭襄王都想一起丢掉,感觉又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秦稷:可恨!寡人也成了被榨干价值的那一个!

父子俩商量完,决定先把范雎弄掉。

没了范雎进谗言,或许昭襄王不会对白起下死手。好歹昭襄王也是自家先祖,不好一上来就对祖宗下手。

何况——

扶苏理直气壮:

“范雎如今还没犯后头的三个大错,现在死了也是保他一世英名。否则先杀白起、又荐降将等人,就要当真晚节不保了。”

宣太后十分赞同:

[阿苏说的有理,范雎应该感谢他。]

众人:……

所以稷儿能养成那个性子,你这个亲娘也是功不可没。

始皇握着特意给他定做的小毛笔在竹简上写下几个名字:

“白起死后,郑安平等人叛变投降。自此国内再无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楚国却虎视眈眈。”

昭襄王于是询问范雎该怎么办,范雎拿不出办法,还因惶恐主动请辞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过始皇帝知道哪里有大将。

大秦军队中,有还未发迹的王翦,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应该还没成年。

朝堂上,还有官至上卿的蒙骜。后来在子楚继位后开始活跃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陇西之地,李氏一族有李崇李瑶父子,常年与羌胡征战。

大秦哪里是没有能撑场面的大将,只是昭襄王没发掘出来而已。

扶苏微笑着说:

“这些都是阿父的心腹爱将。”

不给昭襄王那糟老头子用。

始皇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短手短脚,无奈地摇了摇头:

“现在是你的心腹爱将了。”

扶苏便把阿父抱起来,带他去池塘边看小鱼,借此哄阿父开心。

始皇:……幼稚。

隔了几天,临近十一月时,相邦范雎忽然病倒了。

扶苏装作惊讶的样子:

“相邦如何突然就病了?”

吕不韦也不知道:

“许是年纪大了吧,这些日子入冬,年老者更容易着凉受寒。”

扶苏叹气:

“相邦为我大秦操劳多年,一直不曾好好休息。也难怪如今身子骨撑不住,人还是要服老的啊。”

完全一副范雎生病和他无关的样子。

秦稷实在受不了:

[真的没有人管管吗?法则就任由他在任务位面大开杀戒?]

始皇盯着功德计算器看,回了一句:

[在扣功德了。]

秦稷舒坦了:

[杀个范雎就会扣功德,那他杀异人和对寡人下手的时候,岂不是要扣更多?]

始皇又翻了翻:

[那倒没有,虽然扣也扣了,不过加的更多。]

秦稷:?

始皇就在群里贴出了截图。

害死异人扣了一大笔,然后帮助始皇帝提前归国又数十倍地赚了回来。暗害范雎也扣了一笔,结果救下白起再次赚回了本。

目前还没对昭襄王下手,但猜也能猜到,到时候的局面估计和现在差不多。

始皇想了想:

[他们现在没什么用了,要是在他们还有用的时候出手,应该会翻倍地扣。]

秦稷:怎么法则也这么现实啊?!

唯一让当事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扣扣涨涨的,最后净增长还抵不上扶苏买道具花掉的总价零头。

所以总体来说扶苏是在倒贴钱干活。

扶苏表示无所谓,能帮大秦留住白起就行了,他又不心疼那点功德。

难道他和阿父跑来做任务,是当真为了赚取功德吗?功德只是顺带的罢了。

本位面的昭襄王原本还在为白起的事情怄气,听说范雎病重一下子坐不住了。亲自去探了病,询问他的情况。

范雎在病中也不消停。

他对昭襄王说:

“如今战事失利,白起又不肯发兵。此人不为我大秦所用,留着只会是个祸患。”

“臣病重至此,想来也是时日无多。将死之人其言也善,还请大王三思,不要养虎为患!”

昭襄王叹息一声:

“应侯怎么说这样的丧气话?你只是生了一场小病,很快就会好的。”

范雎却摇头:

“臣的身体情况臣自己清楚。”

他要是死了,万一白起和大王重归于好,白起少不得要报复他这一脉的其他人。

他范雎一向有仇必报、有恩必奖,如何能眼睁睁看着白起报复自己的亲近之人?所以只能对不起白起了,趁着最后这段时间,把白起一起带走。

昭襄王倒没有立刻做决定,只是问他:

“若没了白起,剩下的将领之中,谁可堪大任?”

范雎当然是举荐郑安平。

当年范雎被仇人追杀,是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带着他一起逃跑,帮他躲避追兵。

后来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也是郑安平假装成差役去接近王稽。在王稽询问魏国是否有贤才可以随他回秦时,举荐了范雎,让范雎得以翻身成为人上人。

扶苏到底还没在朝中站稳脚跟,听闻这件事的时候,郑安平已经被任命为将军,开始参与这次和赵国的战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