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 拯救白起(第3页)
“此事何须太子特意提及?我好不容易能够回国,自然要多去看望夫人的。”
告别安国君后,扶苏就去寻了华阳。
异人当初是穿着楚国服饰去面见华阳夫人的,让夫人大为感动。而后又主动提出改名为楚,以此讨好华阳夫人。
扶苏倒是没换衣服。
既然选择用朴素的衣服刷安国君的好感度,那就不能再半路换个楚式衣服再去刷华阳夫人的好感,没有换两套衣服的道理。
所以扶苏用了另一个法子。
他见到华阳夫人之后,故意说道:
“我听闻夫人久在秦地,思念故国。我也不曾去过楚国,但跟邯郸的楚国质子学过一些楚地的乐曲,想弹来让夫人开心。”
说着问人要了乐器,弹了一首不算简单的楚地民谣。又用楚地口音唱了两句,足见十分用心。
实际上那是扶苏跟着他阿娘楚姬学的。
楚姬能歌善舞,记起儿子幼时也喜爱音乐书画。于是在儿子去见他的时候,就为儿子表演了一番。
扶苏很捧场,还靠着过目不忘记住了那些音调。再加上他娘说话带着楚人的发音习惯,自然就能学会。
华阳夫人听完果真感动极了:
“难为你在赵国为质还想着我,吕不韦曾说你日夜哭泣思念我和太子,看来都是真话。”
扶苏:……
吕不韦你好夸张啊。
扶苏坚强地演了下去:
“我生母虽然不是楚人,但曾祖母是楚人。我体内留着楚国的血液,我便也同您一样是楚人。我愿自此改名为‘楚’,还请夫人成全。”
——异人曾对华阳说过“吾楚人也”。
华阳夫人对扶苏的识趣非常满意:
“我儿!明日我便让人准备好典礼,正式收你做义子!”
直播间里的华阳太后有些唏嘘:
[其实阿苏的母亲就是楚人,他比你们都更像楚人一些。]
扶苏的很多喜好是遗传母亲的。
不过更多的还是遗传父亲。
大家都没反驳太后的话,人家故国都没了,感慨一句没必要非得和她争论这个。扶苏体内流什么血,都不影响他面不改色地把楚国坑到死。
华阳夫人又看向始皇:
“这是你的长子吧?真是个好孩子。来祖母这里,让祖母看看你。”
始皇迈着小短腿走上前去,仰头打量这位还没彻底老去的长辈。
华阳夫人摸了摸他的头:
“跟着你父亲从赵地逃回国,吃了不少苦吧?”
始皇回了句还好。
华阳夫人便赏下不少东西:
“孩子都累成这样了,出宫好好休息一番。许你入朝的事情,我与太子都会出力,你回去等消息即可。”
扶苏已经成年,肯定不能一直闲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能入朝就能接触政事、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增加太子一脉的话语权。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不打算放着这么优秀的儿子不用。
扶苏自然无有不应:
“劳烦二位多费心了。”
回到吕不韦给他们准备的住处后,扶苏才和父亲旧事重提。
始皇沉吟道:
“昭襄王想处死白起,主要还是受范雎挑拨。范雎与白起不和,二者只可留一。”
过几年范雎会因为举荐失利而忧惧,主动辞官回到封地,最终病逝。
扶苏嘲讽道:
“他谗杀白起后,举荐郑安平为将,结果郑安平围攻邯郸失败后干脆投降了赵国。他还举荐了王稽为河东太守,结果王稽私底下和诸侯勾结被诛杀。”
“此二人皆对他有恩,他倒是有恩必报了,可惜就是看人的眼光不怎么样。因忌惮白起功高,便允赵割地讲和。他在意的并不是大秦的千秋基业,而是他自己的尊荣。”
不过战国时期多的是这样的能臣。
这个时候哪有那么多忠君爱国的人呢?用这些洗脑臣民都是后来王朝的操作了。
始皇淡淡地说:
“应侯到底对我大秦有功。”
远交近攻、巩固军权、瓦解合纵、治理巴蜀、广开言路,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范雎实打实的功劳。
不能因为他害死一个白起,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对大秦做出的贡献。
扶苏笑道:
“那是自然,只不过白起死后他也没什么建树了。舍一保一,只能保白起。”
这榨干价值就丢的处事原则,非常现实了。
不过想想扶苏连昭襄王都想一起丢掉,感觉又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秦稷:可恨!寡人也成了被榨干价值的那一个!
父子俩商量完,决定先把范雎弄掉。
没了范雎进谗言,或许昭襄王不会对白起下死手。好歹昭襄王也是自家先祖,不好一上来就对祖宗下手。
何况——
扶苏理直气壮:
“范雎如今还没犯后头的三个大错,现在死了也是保他一世英名。否则先杀白起、又荐降将等人,就要当真晚节不保了。”
宣太后十分赞同:
[阿苏说的有理,范雎应该感谢他。]
众人:……
所以稷儿能养成那个性子,你这个亲娘也是功不可没。
始皇握着特意给他定做的小毛笔在竹简上写下几个名字:
“白起死后,郑安平等人叛变投降。自此国内再无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楚国却虎视眈眈。”
昭襄王于是询问范雎该怎么办,范雎拿不出办法,还因惶恐主动请辞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过始皇帝知道哪里有大将。
大秦军队中,有还未发迹的王翦,此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应该还没成年。
朝堂上,还有官至上卿的蒙骜。后来在子楚继位后开始活跃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陇西之地,李氏一族有李崇李瑶父子,常年与羌胡征战。
大秦哪里是没有能撑场面的大将,只是昭襄王没发掘出来而已。
扶苏微笑着说:
“这些都是阿父的心腹爱将。”
不给昭襄王那糟老头子用。
始皇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短手短脚,无奈地摇了摇头:
“现在是你的心腹爱将了。”
扶苏便把阿父抱起来,带他去池塘边看小鱼,借此哄阿父开心。
始皇:……幼稚。
隔了几天,临近十一月时,相邦范雎忽然病倒了。
扶苏装作惊讶的样子:
“相邦如何突然就病了?”
吕不韦也不知道:
“许是年纪大了吧,这些日子入冬,年老者更容易着凉受寒。”
扶苏叹气:
“相邦为我大秦操劳多年,一直不曾好好休息。也难怪如今身子骨撑不住,人还是要服老的啊。”
完全一副范雎生病和他无关的样子。
秦稷实在受不了:
[真的没有人管管吗?法则就任由他在任务位面大开杀戒?]
始皇盯着功德计算器看,回了一句:
[在扣功德了。]
秦稷舒坦了:
[杀个范雎就会扣功德,那他杀异人和对寡人下手的时候,岂不是要扣更多?]
始皇又翻了翻:
[那倒没有,虽然扣也扣了,不过加的更多。]
秦稷:?
始皇就在群里贴出了截图。
害死异人扣了一大笔,然后帮助始皇帝提前归国又数十倍地赚了回来。暗害范雎也扣了一笔,结果救下白起再次赚回了本。
目前还没对昭襄王下手,但猜也能猜到,到时候的局面估计和现在差不多。
始皇想了想:
[他们现在没什么用了,要是在他们还有用的时候出手,应该会翻倍地扣。]
秦稷:怎么法则也这么现实啊?!
唯一让当事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扣扣涨涨的,最后净增长还抵不上扶苏买道具花掉的总价零头。
所以总体来说扶苏是在倒贴钱干活。
扶苏表示无所谓,能帮大秦留住白起就行了,他又不心疼那点功德。
难道他和阿父跑来做任务,是当真为了赚取功德吗?功德只是顺带的罢了。
本位面的昭襄王原本还在为白起的事情怄气,听说范雎病重一下子坐不住了。亲自去探了病,询问他的情况。
范雎在病中也不消停。
他对昭襄王说:
“如今战事失利,白起又不肯发兵。此人不为我大秦所用,留着只会是个祸患。”
“臣病重至此,想来也是时日无多。将死之人其言也善,还请大王三思,不要养虎为患!”
昭襄王叹息一声:
“应侯怎么说这样的丧气话?你只是生了一场小病,很快就会好的。”
范雎却摇头:
“臣的身体情况臣自己清楚。”
他要是死了,万一白起和大王重归于好,白起少不得要报复他这一脉的其他人。
他范雎一向有仇必报、有恩必奖,如何能眼睁睁看着白起报复自己的亲近之人?所以只能对不起白起了,趁着最后这段时间,把白起一起带走。
昭襄王倒没有立刻做决定,只是问他:
“若没了白起,剩下的将领之中,谁可堪大任?”
范雎当然是举荐郑安平。
当年范雎被仇人追杀,是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带着他一起逃跑,帮他躲避追兵。
后来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也是郑安平假装成差役去接近王稽。在王稽询问魏国是否有贤才可以随他回秦时,举荐了范雎,让范雎得以翻身成为人上人。
扶苏到底还没在朝中站稳脚跟,听闻这件事的时候,郑安平已经被任命为将军,开始参与这次和赵国的战事了。
扶苏便同父亲说:
“有些人真是救不了。”
这么点时间还非要把没作的妖都给作了,带不动,根本带不动。
站在范雎自己的角度,他可能并不觉得郑安平有什么问题,为了活命投降赵国很正常,也不觉得自己利用职权报答恩人不对。
但扶苏不太高兴:
“他拿大秦士兵的性命当他报恩的筹码呢。”
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郑安平打仗没看出有什么本事,反正第一次上战场就带着两万人投降了。但他自己是被赵王封了武阳君,那些投降的士兵下场如何却未可知。
秦国曾经杀过几十万赵国降卒,赵国当真会善待秦国降卒吗?
何况郑安平自己去了赵国,没两年就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可见投降也不一定能活命。
扶苏听着“大王令郑安平率领两万人支援邯郸的秦军”,就觉得头疼。
他看向父亲:
“阿父?”
始皇面色冷凝:
“军令已下,除非说动昭襄王改变主意。”
或者郑安平也死了。
但,把这些人挨个弄死,何时是个头?
权利不在自己手里,就会一直出现这样被动的情况。根源不在范雎或者郑安平,而是王位上的人年老昏聩了。
直播间里,昭襄王感慨:
[寡人以前是真的很信任应侯啊!]
年轻的时候,他常常会长跪着向范雎请教,如何壮大秦国。为了大秦,他并不介意向臣子低头。
范雎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为大秦出谋划策,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所以到了年老时,他依然信任范雎。
哪怕范雎接连推举了两个不靠谱的人,他也依旧去询问范雎,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大秦缺乏大将的问题。
可人都是会变的。
年轻时候值得信任的臣子,年纪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私心。
宣太后一针见血:
[何止是范雎忌惮白起功高?你不也忌惮他了?否则光是范雎劝你,你会干脆利落地赐死白起?]
秦稷摸摸鼻子:
[母亲教训的是。]
扶苏轻哼一声:
“我若不是嬴秦子孙,早就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了。”
之前用在范雎身上的道具,就该给昭襄王。
最后直播间一致同意把昭襄王给办了。
那天昭襄王去看望范雎,范雎不可能只说了郑安平这一件事。估计昭襄王已经在思考要不要赐死白起了,这件事很难有转圜的余地。
但倘若昭襄王死了,那就不一样了。
安国君继位,他和白起没有冲突,扶苏可以顺利当上太子。而且当安国君的太子,可比当昭襄王的太子更有话语权。
反正昭襄王在位的时候,是基本见不到安国君有什么建树的。昭襄王就没有听儿子建议的习惯,安国君简直是个透明人。
相反的是,安国君继位之后,子楚曾经献上过谏言,被父亲采纳了。
他说父亲也曾在赵国羁留过,与赵地豪强有过结交。但父亲继位后却不曾派人去抚慰他们,恐怕这些人会心生怨怼。
于是请安国君下令,以后边境城门迟开早闭,防患于未然。
扶苏便哪壶不开提哪壶:
[曾祖父在赵国的时候收了他们多少好处,怎么当上了秦王之后翻脸不认账了?]
秦柱:……不告诉你!
这头儿子在直播间招惹祖宗,那头始皇已经默默把事情办完了。
扶苏余光看见父亲的光屏界面,一愣:
“阿父?”
始皇淡定地关掉光屏:
“也不好总是让你动手,这次便让为父来吧。”
事情是他们父子一起决定的,最后却只有阿苏因为对先祖动手而遭受骂名。始皇做不出这样的事,也舍不得儿子独自承担这一切。
扶苏和父亲蹭了蹭脸:
“阿父真好。”
始皇摸了摸儿子的脑袋:
“朕虽然身体变小了,却永远是你阿父,自然要护着你的。”
扶苏弯眉笑笑:
“下一回还是让阿父当大人,我当小孩子吧。这样我就可以躲在阿父身后,被阿父保护了。”
始皇唇角微扬:
“又想偷懒!”
秦稷感觉呼吸困难。
不是,你们父慈子孝就上一边亲热去,拿他当什么筏子呢?是是是,你爹疼你,他疼你的方式是帮你弄死我?
秦稷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直播间。
秦渠梁慢吞吞地说:
[这个道具多久生效?不会是直接暴毙的吧?要是死得慢点,这期间稷儿会不会又搞事情?]
秦驷也皱眉思忖:
[要不你们去盯着点白起的府邸,别中途功亏一篑了。]
扶苏就遣了个侍从去盯着白起那头,要是有宫中派去的人上门,立刻回来通知。又买通了白起家中的门房仆从,让他们遇到秦王使臣就帮忙拖延时间。
大约过了两天,在范雎病入膏肓、昭襄王也染病咳嗽的时候,侍从匆匆跑见到有侍者带着剑上门。
扶苏立刻抱起阿父:
“走!”
白起的住宅距离吕不韦给扶苏准备的宅子不算远,过去只要一刻钟。有仆从拖延,应当赶得及。
扶苏抵达的时候,就见门房松一口气。
门房急急地迎上来:
“公子可算是大王赐剑要将军自刎!”
扶苏示意他稍安勿躁:
“将军可听从了?”
门房抿了抿唇:
“我等正纠缠着那人,还没通知将军。我们说将军病得起不来身,还请使者稍等片刻,容将军更衣。”
然后更衣更到现在,毕竟是病人,换衣服麻烦。
扶苏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目光:
“你们办事倒是稳妥。”
而后放下父亲,与他不疾不徐地走向宅院中。假装他们父子俩是正常过来拜访白起将军的,并不是得到消息匆忙赶来。
使者正不耐烦地催促:
“怎么还没好?此前大王让他去阴密,他怏怏不乐,很是不服气的样子,一直拖着不肯动身。如今大王要赐他死罪,他还在这里拖延,不会以为靠着拖延就能躲过一劫了吧?”
正说着,听见鸣玉的声音。
偏头一看,是一位公子王孙带着幼童进来了。
使者表情微变。
他认出了这位是谁,应当就是最近归国的公子异人。不,现在改名叫子楚了。
听闻太子很看重这个儿子,已经立为了嗣子,以后要继承太子衣钵。
使者不好怠慢他,只能上前行礼:
“公子怎么今日来了?”
扶苏有些诧异:
“今日不能来吗?我当年在赵国为质时总受欺凌,后来武安君长平一战打得赵人胆寒,他们不敢再轻易欺辱于我。如今我总算归国,便特意挑了个日子前来拜会,谢过将军当年的大恩。”
使者面色难看:
“公子请慎言,大王早已贬黜他为士伍,已不是什么武安君了。”
扶苏对此充耳不闻。
昭襄王贬黜是昭襄王的事情,他连昭襄王本人都不放在眼里,对他的命令自然更是不屑一顾。
没关系,反正过几天昭襄王没了,白起就能变回武安君了。
扶苏只明知故问:
“使者今日怎么来了武安君府上?”
使者:……我刚刚说的话你没听见是吧?
使者被噎了个够呛,但还是答道:
“大王决定赐死白起,命我等前来奉剑。”
扶苏看了一眼那剑:
“武安君已然病入膏肓,要不了多久便要撒手人寰。大王何须多此一举,还落下个迫害功臣的骂名?”
使者闻言不知该如何回答。
到底是昭襄王的心腹,不可能不在意自家大王的名声。公子说的也有道理,现在把人赐死了,岂不是落人口舌?
昭襄王的名声在六国里头已经很差了,难道打算破罐子破摔?
扶苏一脸为祖父忧虑的表情:
“要不,使者还是遣一人回宫去询问一下大王的想法,或许大王会改变主意呢?武安君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就这么赐死他,唯恐其他功臣寒心!”
使者越发拿不定主意了。
白起一人死就死了,但大秦确实还有很多有功的将领,难免物伤其类。
扶苏再接再厉:
“大王可有说过须得几时几刻要武安君上路?稍稍耽误一个时辰回去请示一番,应当不碍事吧?”
使者终于下定决心:
“我派一人回去询问大王。”
扶苏微微一笑:
“既如此,我随他同去好了。归国多日,也没怎么和祖父说说话,实在不孝。”
扶苏和父亲对视一眼。
始皇示意儿子放心去,这里有朕盯着。
扶苏就让跟随他一起来的吕家侍者照顾好小公子,从容地上了入宫的马车。
他这次进宫,目标就是劝说昭襄王不要着急动手,等白起“自己病死”。但实际上昭襄王会先白起病死,到时候白起就躲过一劫了。
白起到底病得如何,还不是他一张嘴说了算。他说白起快死了,昭襄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哪怕对方要派太医去诊治,扶苏也可以买通太医,让对方作伪证。
昭襄王根本不知道他要面对的是什么,见到扶苏之后只是诧异了一瞬。听完他的劝谏之后,这位老者眼神虽有些浑浊,却依然十分凌厉。
他一针见血地质问道:
“你是当真觉得白起快死了,还是想替他拖延时间?”
作者有话要说
稷儿真的好爱范雎,说什么信什么,不愧是柱儿的小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