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44 章 拉拢

如今齐楚魏三家正在互殴,眼看还要再殴好几轮,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停战。燕赵也结下了梁子,燕王喜不像是肯认命的模样。

七国里只剩下秦国和韩国在休战,但韩国不足为惧。其他五国都在空耗国力,秦国正可趁机壮大自己。

扶苏理想中的发育时机,便是如此。

他们把一切都准备好,等到几年后太子政继位,就可以直接开始一统天下了。

始皇询问侍官:

“郑国渠修得如何了?”

侍官回答:

“最多再有四年多,便能完工。”

现在那渠虽然还未完工,却已经有一部分可以投入使用了。等完工后,再用个两三年,正好开启灭六国之战。

粮食本也不方便存放太久,两三年的关中粮仓提供新粮,已经足够军队使用了。

但始皇低声对扶苏说:

“郑国渠修成后的两年里,正好碰见旱灾和蝗灾。”

扶苏也想起来了:

“秦王政三年岁大饥,四年蝗蔽天下、大疫。”

当时还是吕不韦掌权,这个时期秦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就是——攻打他国。

自己家里没东西吃,不要紧,去抢一下别国的城池。把粮食抢来了,这样秦人就有饭吃了。

这种应对天灾的方法一直持续到了他阿父亲政之后,阿父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沿用了。

不过后来重生的这一世,秦国其实很少遇到饥荒。扶苏靠着各种法子帮秦国屯粮增产,让秦国对战争获利的依赖慢慢减轻。

其实始皇亲政之后到大一统之前,这期间的大型灾害也不多,差不多就四次。

扶苏沉吟片刻:

“郑国渠能助关中提前屯更多的粮食,军粮应该不受影响。”

然后再趁着灾害出兵,秦军有粮、别国无粮,仗只会更好打。

况且除了头一年是旱灾之外,第二年是蝗灾。旱灾不好应付,蝗灾却可以提前防治,问题不大。

扶苏将这些灾害一一记下。

这些都是他要留给太子政的“遗产”。

始皇看着他写这些东西,回忆起一些往事来:

“我大秦自昭襄王在位时起,便从不赈济灾民了。朕以前也不赈济,说起来还是自你开始重新赈济的。”

这是因为大秦的君主都比较现实。

当初有人问昭襄王,国内出现灾情,可要赈济灾民?昭襄王回答不用,不能让国民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所以大秦这些年来,应付饥荒的方法都是让民众进山寻食物。或者拿粮食出来,以工代赈。

扶苏闻言眨了眨眼:

“我也没有完全恢复赈济吧,只是那次趁着赵国大旱饥荒,大秦灭了赵国,所以拿了一些粮草出来拉拢赵地人心,避免他们负隅顽抗。”

毕竟赵人又不习惯以工代赈,自然只能直接赈济。其实大秦拿出的粮食也不算多,后来还通过抄家赵国贵族回了波血。

始皇颔首,对太子政说:

“朕当初灭赵,是挑的旱灾之时,是以可以借此拉拢赵国庶民。待到你灭赵时,恐怕遇不到一样的时机,如何安定赵人,还得你自己想法子。”()?()

太子政并不畏惧:()?()

“仲父放心。”

?无字惊鸿提醒您《大秦地府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8?%?%??

()?()

虽然各国自己打得起劲,好像没空去管别国,但他们显然不会一直任由秦国置身事外。()?()

别家不提,赵国就见不得秦国安分。

所以咸阳城中没多久,就又流传起了各种流言。赵国约莫也是猜到了挑拨廉颇和太子关系的是秦人,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扶苏每隔一段时间,就能遇到有臣子劝他防备相邦。还有一些刚来秦地试图建功立业的贤才,也会在言谈间暗示。

今日,他就遇到一个这样的。

对方试探着问道:

“如今朝中相邦一家独大,大王可有想过遏制一番?”

似乎扶苏只要点个头,他立刻就会想办法帮扶苏把权柄收回来。

扶苏却是微笑:

“相邦是在替寡人做事,如何就是他一家独大了?”

君臣两个意见完全一致,那么你怎么知道人家是相邦架空了君王,还是君王把相邦推出来当靶子,自己躲在幕后装无辜呢?

虽然扶苏没把阿父当靶子,但类似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些人看到始皇权势滔天就开始用这一点挑拨离间,实在有些见识短浅了。

试图怂恿秦王干掉相邦的人无功而返。

赵王很不满意:

“这一代的秦王能力不足,但他的相邦却很厉害。若是能将相邦打压,秦国就不足为虑了。”

可惜他们派去的人都说服不了秦王。

倘若秦相是如隔壁齐王的相邦那样的货色,赵国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偏偏秦相很有本事,哪怕君王无能也不影响秦国继续称王称霸。

幸而对方似乎并不好战。

赵臣中就有人就认为:

“这一代的秦王和秦相,或许与那齐王齐相是一样的。只想偏安一隅,没有什么大的野心。”

没野心好啊,这样就不会妨碍赵国争霸中原了。

但为了防止秦国出来搅浑水,赵王还是决定继续派人去挑拨秦国内乱。这样秦国自顾不暇,就不会侵犯中原了。

另一边的楚王却有不同的看法。

楚王和春申君分析:

“那秦正到底想不想夺位?还是说他认为时机尚且不成熟,想再等待一些时日?若是后者,寡人怀疑他图谋甚大。”

先蛰伏慢慢夺取王位,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耐心和野心。等他成功登基,肯定不会甘心龟缩关中,必然要出来攻伐天下的。

这对楚国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春申君思忖:

“臣以为,秦正如今权势太盛,即便他不想夺位,秦王也不一定能容忍他。且臣听闻秦王的太子年少聪慧,就连秦正都夸他非池中物。”

楚王懂了:

“哪怕秦王能忍下秦正,等太子长大,他也不会放任秦正

一家独大的。到时候说不准还会来一场二人之间的争权,这便是我楚国的机会。”

最好的局面莫过于现任秦王英年早逝,然后军政大权托付给秦正,太子因年幼只能做个傀儡君王。

等到太子长成,他们楚国就可以坐看两人相争了。

楚王隔空和赵王达成了共识——要尽量挑起秦国内乱,避免秦国出来瞎掺和。

扶苏被这些来劝他防备相邦的人弄得不厌其烦:

“以后不见这些六国来的贤才了!”

有本事的没几个,天天整这些歪门邪道,实在是烦人。

太子政替他翻看奏章:

“不见就不见吧,仲父也说没什么好见的。”

始皇其实已经替儿子挡掉了不少。

真有本事的,史书上自然有姓名记录。谁都没听说过的人,除了少数当真是沧海遗珠外,其他的基本就能力一般了。

听说爱子被他们烦得不行。

始皇便道:

“以后这些人,推给朕去见就是。”

扶苏不同意:

“阿父已经很忙碌了,如何能让他们去叨扰您?”

扶苏干脆出了一张考卷,列举了一堆刁钻的问题。以后再有人来,就把卷子一发,让他们都答题去。

这样扶苏就只需要看答卷了,回答得不错的,再叫来觐见。

太子政拿起卷子看了一眼:

“各国车轮之间的间距不同,往来通行不便,如何能使各国同意更改车轮间距,做到天下同轨?”

——车同轨。

古代土路走久了会留下深深的车辙印,各国左右车轮间距不同,别国的车子进入本国进内,就容易一边陷入车辙中、另一边还在高高的路上。

所以天下一统后,始皇帝规定车同轨。所有车的间距都一样了,出行就可以直接顺着前车的车辙走,不用担心车轮陷入其中的麻烦。

毕竟车子本来就是两轮都陷在里头、以这个模式前进的,没有再陷一次的余地了。

扶苏这哪里是在出题考人,他就是在为难人。根本不可能有谁想得出办法,说服各国提前施行车同轨政策。

对于各国来说,车不同轨才好呢。

因为战车也是车,车轨不同,战车也会前进困难。要是全都统一了,别人跑来打自家的城池,岂不是也能顺顺利利把战车开到城下?

太子政忍不住摇头:

“阿苏,你这样太奸诈了。”

要是他们答不上来,说明本事不行,自然不必去见。

要是真有人想出了法子,那更好。赶紧把这位大才请来,将以后大一统的麻烦提前解决掉。

毕竟车同轨真的很得罪人。

始皇帝规定完新的车轨间距之后,以前的车子都没法用了。车子对贵族“这些房子违反法规,不许再住人”有什么区别?

扶苏翻了翻今日上交的答卷。

然后挑出其中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