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 阻止屠城
扶苏实在对于汉末时期这群人的屠城爱好理解不了。
人口是多么宝贵的东西?怎么他们大汉人多死了不心疼是吧?
杀男丁也就算了,还能勉强解释为解决敌人的有生力量,学白起打歼灭战。老人女人都不放过,那就纯粹是有弊无利了。
当初他们大秦灭六国的时候,哪怕六国之间隔阂甚深,他们也没为了天下安定,在破城之后杀光城里人,以防对方复国。
始皇见爱子气坏了,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
他劝解道:
“自晋国屠戮临淄以来,便有人喜用此法来展现自己的勇武,并借此威慑敌人。你熟读史书,应当清楚他们的想法。道不同不相为谋,无需为他们生气。”
扶苏自然知道这些旧事,但还是很气。
扶苏皱了皱眉:
“便是大秦一统天下之前,那些诸侯国屠城也少有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的。”
难道只杀男丁就不能立威了吗?
非要一个人都不放过?
东周时期各国屠城多多少少都带点防止敌人起复的想法,而且一般是临时起意。比如晋国攻破齐国都城,担心齐国以后强大了报复,就把临淄屠了。
当时天下人就无法理解,后来一直到秦朝建立,各家的观点都还是无故屠杀没有反抗之力的庶民是“无道”之举。
反正在秦国这里,基本就只杀青壮男子了,而且杀的还是战场上抓来的降卒。
唯一的例外是白起当年攻楚时,屠过楚国的都城郢都。
后世有些人会拿大秦先王每攻克一座城就会出现“斩首数万”的记载来污蔑秦国也搞屠城,实则不然。
惠文王时期,「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张仪率军夺取陕邑,将城里的魏人归还给了魏国。
还有什么「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意思是魏国献城之后秦国把里面的魏人赶回老家,将本国的罪人赦免、迁徙进去,霸占住此城。
总之,大秦先王们的策略一般都是抢地自己住,不费那个劲去吸收原本的国人。
而所谓的斩首数万记载,则完全来自战场上的杀戮。
大秦军功以首级数量计数,必须要通过斩首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军功。而战场之外的斩杀,是不计入的。
每次计算军功之前,士兵都要把首级示众三天。不仅是为了威慑敌人,更是为了清点和检查,避免有人用阵亡战友的首级充数或者杀良冒功。
大秦在授爵方面十分严谨,毕竟这是秦国强国的根基,不能轻忽。
汉末到底和先秦局势不同。
先秦时期大家都是异国之人,很多时候其实互相之间并不视为同胞。所以那些将领搞屠杀时,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汉朝一统天下四百多年,汉朝将领还杀自家的百姓,可见有些贵族世家确实没把平民当人看。
始皇眸色渐冷:
“无妨,先记下他们做过的事情。”
这群家伙现在杀人杀
得开心()?(),
以后总有算账的时候。战场上的拼杀没人管?()_[(.)]?6?*?*??()?(),
诛杀平民自该按律惩处。
不能按秦律治罪也无妨()?(),
这不还有汉律吗?
汉律脱胎于秦律()?(),
许多内容是共通的。只不过那群家伙早就不把律法放在眼里了,如今汉律形同虚设。
既然曹嵩死不死都不影响曹操屠城,那计划就得更改一下了。
首先要解决今年他屠城的事情。
这一点可以沿用之前的策略,以秦先生不喜此事为由劝说。不过曹操不一定会听,说不定他就是觉得非得用屠城震慑才行呢?
扶苏当即提议:
“阿父,让我去随军吧?”
涉间恐怕无法劝动曹操,还是得他或者父亲出面。然而父亲需要留在昌邑,正好他是个闲人,不如让他来。
始皇皱眉不允:
“太危险了,不行。”
爱子不能离开他身边,独自在外,还是去战场前线,他不放心。
这么多年下来,扶苏唯一一次离开他单独出现在战场上,还是当年攻赵的时候。可那时有王翦手握重兵,他才稍稍放心。
现在大军在曹操手里,万一曹操一怒之下要斩了和他唱反调的扶苏怎么办?
扶苏据理力争:
“有涉间将军带亲兵保护我,不会有事的。倘若曹操不肯,我便与将军脱离大军,弃他而去。”
父子二人都心知肚明,曹操不可能不管不顾对扶苏动手的。哪怕被驳斥了,也顶多是心里不高兴。
秦正还在昌邑呢,他现在对人家儿子动手了,秦正立刻就能夺取兖州和他打擂台。何况只是劝阻屠城而已,何至于此?
始皇故意危言耸听,企图把儿子吓唬老实了,奈何小狐狸根本不怕这个。
始皇面露无奈:
“乖乖待在朕身边不好吗?”
便是扶苏和涉间当真领兵随行,曹操非要屠城他们那点兵马也拦不住。除非他们愣是堵在城门口,和曹操叫嚣要屠城先杀我。
既然过去了也没用,那便没必要去。
倘若曹操忌惮秦正,涉间再笨口拙舌,他也会乖乖收手。倘若曹操不在乎秦正的想法,那谁去都不好使。
扶苏却是听得眼前一亮:
“还是阿父聪明,我可以用死威胁他。我死了,阿父肯定把他兖州抢了。”
始皇:……
始皇用力揪住逆子的耳朵:
“你再说一遍?”
扶苏瞬间老实下去:
“我随便说说的,没打算这么做,阿父不要生气。”
唉,手下兵不够就是这么麻烦。要是阿父的兵马俑大军能拉来,管他曹孟德怎么想的呢,直接给他全都镇压了。
到最后扶苏也没能说服父亲放他出门。
涉间领命离开时,只带上了一位颍川来的大才赵俨。
赵俨表示曹公和文若迟早会知道昌邑来了几个颍川人才,如果谁都不去见曹操只会引起曹操的怀疑。
既然涉间将军嘴拙,需要有个人替他开口劝
解曹公不行屠城之事()?(),
不如就从他们这批人里选一个过去。
始皇认为很有道理()?(),
飞速决定好了人选。这样一来()?(),
就彻底掐死了扶苏跑出去浪的借口。
颍川的大才不愧是大才。
刚到曹操身边?()???%?%??()?(),
就出谋划策立下功勋,很快得到了曹操的看重。
荀彧见友人这么尽心辅佐曹操,虽然还是觉得哪里怪怪的。但询问过好友为何突然改变主意来投奔曹操之后,得到的答复又很合理,到底还是没再过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