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18 章 卡bug(第2页)

反正赵国和楚国也拿齐国没辙。

他们国内的烂摊子还没解决,总不可能现在发兵攻齐。与其纠结这些,不如好好防备别国主动攻打他们。

税收减少了,日子很难过吧?

他们该庆幸秦国没对赋税动手,只是削减商税。不然打仗的粮饷都凑不出来,情况只会更糟。

楚王发出去的质问最终石沉大海,气得在私下大骂齐桓公是个屁的君子,他就是个小人。

偏偏这个时候,玩家打探出了吴起的去向,进宫来向楚王汇报。

不仅贵族发布了寻找吴起的任务,楚王也发布了调查吴起失踪真相的任务。现在楚王一听吴起为了逃命跑去了秦国,眼前就是一黑。

都是那些贵族惹的祸!

楚王怀疑吴起为了自保已经放弃楚国投效秦国了,毕竟吴起有过改投的先例。如今想把人请回来的话,至少得将碍事的贵族搞定才行,否则免谈。

楚王于是调头开始对付贵族,倒是没了向齐国找麻烦的精力。

可惜赵王还在锲而不舍地针对齐国。

管仲被烦得不行,干脆转头问秦国什么时候可以进军赵国。不是说时机成熟就可以把齐国商队开进去吗?什么时候时机才能成熟?

赵王都谴责他好多天了,他不当真做点什么,多对不起赵王的厚爱。

扶苏回说快了快了。

琉璃产业靠着垄断在两国多点开花,因为是高端

奢侈品()?(),

只能在繁华大城里经营。无所谓()?(),

反正两国的奢侈品产业本身也只在这些地方销售。

光靠琉璃一个当然冲击不了整个行业?()10?@?@??()?(),

奢侈品分很多种的。而玩家无法做到批量生产各式各样的奢侈品()?(),

况且有些东西就是的独一无二才能卖上高价。

所以进军奢侈品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除了给秦国带来了海量收益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建树。

扶苏却说:

“让玩家插手这个,不过是为了吸引楚王和赵王的注意力。”

这样,秦国才能在暗地里做手脚,而不被发现。

比如跑去乡村间煽动舆论。

本来小城中有不少贵族店铺在经营,村落里也有收购布匹等物的商队成员。现在生意做不下去,人手也就收回去了,这些地方的贵族眼线减少了大半。

还剩下的乡镇官吏数量有限,自然也就有很多疏忽的地方照管不到了。此时再安排本明上天想要一统九州的决心。

庶民好忽悠,很容易就会信的。

在楚王和赵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庶民们已经接受了天下一统论。

他们之前就听说好像有哪位君王是注定会一统天下的,当时也就当热闹听听,没往心里去。

如今玩家带上天把有为之君都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磨练出一个最有能力的君主。

就像养蛊一样,养出最强的那个。这样筛选出的君王,必然能带领天下万民过上路不拾遗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之后再配上一点神迹,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楚王光顾着提防开店的玩家在高端市场上兴风作浪,哪里有空关心底层庶民。

谣言散播了很久他才隐约听到风声,虽然意识到这个谣言别有居心,可问题在于这些说辞细品又揪不到小辫子。

谣言说现在的国君都很厉害,要从里面决出最后的优胜者。没毛病啊,它又没说谁谁谁肯定是那个优胜者,别的都是陪跑的。

楚王哪里知道,根本不用故意宣扬谁一定会胜利。之前关于秦王政一统天下的传闻作为奇幻故事传得太广了,庶民现在一听养蛊论,下意识就把这两个对上了。

1、秦王政,注定一统天下。

2、老天爷把优秀君主放在一起,要磨砺出一个最厉害的君主。

两条相加可得什么?

庶民振振有词地回答:

“老天爷这是给秦王送磨刀石呢!”

肯定是秦王以前的对手太没用了,老天爷觉得这样磨练还不够。所以给他额外送了一堆更厉害的,这样就能把他打磨得更加锋利。

接触过玩家们的庶民顺利接受了“送经验”这个说法。

在玩家口中,这就叫送经验。

谣言从楚国和赵国往外扩散,迟早会扩散到其他国家。暂且不知那些国君听闻后对于“你们都是秦王的垫脚石”这种说辞会有什么反应。

扶苏的目

的反正是达成了。

闲得没事传这种谣言,自然是为了大一统后庶民能更快接受自己成为秦人的转变。

打天下不难,打完天下后归拢人心比较麻烦。现在先铺垫好,后头就能事半功倍。

各国完全不知道秦国表面打商战,私底下真正想打的是舆论战。除却楚赵两国在提防商战外,燕国魏国等也开始提防起来。

毕竟他们是正经答应了管仲的通商请求的,如今齐国商队正在国土中混迹。管仲都让赵楚吃了大苦头了,难免不会也对他们下手。

几国在重点防备齐国商队的同时,也没忘了顺道防备一下秦国商队。到底有个范蠡杵在那里,秦国也不是完全安全。

范蠡发现:

“臣就是太子殿下的挡箭牌吧??()_[(.)]???.の.の?()?()”

扶苏微笑:

“没办法,父亲太关注孤的安危了,生怕孤遇到一点危险。()?()”

所以需要一个挡箭牌来拉仇恨。

范蠡:……

为什么这个话题也能被太子扯到秀宠爱上头去?

言归正传,范蠡提供了通商后在几国打探来的详细信息。

大型商队进入城池之后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首先,他们人多。人多就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分散开去打听消息,效率极高。

其次,他们有货。带着货物四处晃悠,不会引起其他人的警惕,别人哪里知道你卖货只是为了打听消息做的掩护呢。

最后,他们巨富。经商哪有不用钱和官员打通关系的,东周时期多的是收受贿赂的情况,而拿了贿赂的官员能透的口风那可就太多了。

范蠡借口为了商队能顺利经营,拿钱买通了不少大小官吏。这种操作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但别人给钱真是为了经营不被卡,范蠡却额外多给了些钱。

一时打探各地的新政策新动向,说经商就得得知这些,才好提前确定哪些商品接下得头头是道,把不懂经商的官吏忽悠得晕头转向。

一时又打探各地的人口收入,说得知道顾客的基本情况。他们手头有多钱,城中特别有钱的、一般有钱的、不怎么有钱的都有多少人,才能针对性定价。

东周时期哪有那么详细精准的商业操作,什么客户定位、政策风向这些,好些人听都没听说过。

可这些事情又确实是和经商相关的,能混到大商人这个级别的,哪怕以前没总结出这些规律,实操时本身也会关注这些。

如今范蠡拿着资料回来向君上报告。

他对始皇说道:

“魏国都城大梁有人口……其中大小贵族名单……还有一些寻常富户……这些是庶民的大概数量,其中男女老少各有多少都有估算……()?()”

为了不引起怀疑,范蠡派了不同的人接洽不同的官吏。每人只问一点,最后拼凑出了现在的数据表格。

担心官吏说谎,有些问题还找不同的人分别问过。最后对比一下,挑选出更合理的数据。

始皇一一翻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