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68 章 离开

因为扶苏是重生者的缘故,他这辈子是提前知道荆轲高渐离这些人会刺秦的。所以扶苏提前做了准备,设计了一套针对燕国的连环计。

不过重生这件事不好到处宣扬,扶苏也就没提。左右他安插在各国的探子很能干,本身也提前发现了端倪。

扶苏就直接拿着这个说事了:

【吕不韦被父亲清算后,他的商队保存了下来。父亲知道我擅长这些,待我入朝,商队便交到了我的手中。】

【六国对秦国商队比较警惕,但对齐国商队就没那么防备了。我便示意巴清前往齐地置产业,伪装成齐人对外经商。】

要装齐人并不难,学会齐国的文字、方言等,再对齐国事迹如数家珍。齐国商贸繁荣,外来的商队想在齐国扎根也是十分常见的事情,所以齐国的身份证明并不难弄。

【以经商的名义侵入各国,细心观察,自然便能探明各大城池的底细。数算统计可以通过细枝末节推算出一个城池的人口、赋税等,商人收集这些数据会比其他探子更不引人注意。】

扶苏顺手把提前准备好的经商要点发在了公屏上,清楚了解如何经商,才能针对性地利用商人的特点伪装己方的情报成员。

经商前的市场调研,实则也能探寻出不少各国企图掩藏的重要数据。

吕不韦看得连连点头:

“臣往年经商时,虽未曾做过这类总结,但行事多有遵循之处。”

很多大商人做生意久了,也就摸索出这些东西了。只不过他们从没想过著书立说,写成一本经商的指导书籍,顶多是脑海里有隐隐约约的念头,意识到应该怎么做。

后世的金融学将这些具现化了,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成册,供人学习。

【有了这么一个庞大且有用的情报组织侵入各国,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呢?精密情报不保证一定能打探到,好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敌人远没有我们忌惮中的那么聪明。】

扶苏微微一笑:

【比如燕太子丹,他在刺秦之前可是相当高调呢。】

燕丹为了笼络住荆轲,用了各种非常夸张的手法来展示自己的礼贤下士。包括但不限于杀千里马烹煮给荆轲吃,听荆轲夸美女手好看就砍下来送给他。

都城的燕国都表示无法理解,不懂荆轲一介无名小卒,为何能得到太子的如此看重。城中舆论沸沸扬扬,皆在奇怪此事。

倘若秦国商队驻扎在燕国,听闻了这一点后,难道还会察觉不到怪异吗?

非要说也是能说得通的,荆轲不肯为燕国效力,所以太子丹努力拉拢他。后来更是把入秦为使的重担交给他,足可见看重。

但只要秦人足够小心,也会意识到事情里的不同寻常。尤其燕丹之前还高价求购了一柄匕首,他好端端的求购匕首干什么?

扶苏说道:

【发现异常之后,自然要更加紧盯可疑人物。重点检查荆轲随身携带之物,且保险起见不让荆轲靠近父亲。】

可惜,负责检查荆轲的蒙嘉被荆轲贿赂收买了,放了点水,匕首于

是混入了殿中。

【我特意叮嘱了侍者仔细搜查()?(),

又怀疑那匕首有异?()_[(.)]???#?#??()?(),

提前准备了令一柄匕首替换。若搜身时果真发现了匕首()?(),

便可以偷梁换柱()?(),

之后将计就计。】

他给荆轲换了一把只有手柄没有刀身的匕首。

侍者趁着举起舆图检查时,将匕首滑入袖中。而后借口舆图珍贵,转身放到另一边的案几上仔细卷起,期间趁势将假匕首混入舆图之中。

等到图穷匕见之时,荆轲就傻眼了。

扶苏用委婉的言辞为自己开脱了一二,绝不承认他就是故意要看荆轲笑话的,只是为了保证父亲的安全和不打草惊蛇,才准备的假匕首。

对此,他振振有词:

【须得让燕国坐实了要刺秦一事,我大秦才好向燕国发难!】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才怪。

嬴稷点评:

“分明就是为了看荆轲丢人。”

扶苏假装没听见昭襄王的吐槽。

他坑荆轲怎么了?他父亲因为这件事被人嘲笑,还不许他坑回来,让荆轲变成那个被嘲笑的家伙吗?

扶苏厚着脸皮继续往下说:

【荆轲失去武器,只能狼狈奔逃。待他被押解时,须得有个人站出辞。】

所以扶苏当场指责燕国狼子野心,并嘲讽燕太子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搞刺杀都搞不好,买到的匕首质量不行都没发现,还没刺秦呢刀身就脱落了。

最后断言:燕丹为人吝啬小气,定是买匕首时心疼钱财,才会买到残次品。

这一下子给燕太子丹扣了两顶帽子。

嬴驷:……

嬴驷有点窒息,这儿孙倒打一耙怎么这么熟练?对了,之前好像说他像稷儿,所以自家稷儿以后长大了是这样的?

秦王政倒是轻笑了一声:

“扶苏如此调皮,以往定然没少做这般的坏事。”

儿子这么做还不是为了爹?

当爹的只会觉得欣慰和感动,哪里还舍得苛责他。

嬴政设想了一下那种局面下的荆轲,嘴角疯狂上扬。然后想起这都是秦政的经历,他自己仍然是那个倒霉被荆轲追的绕柱秦王,笑容又渐渐消失了。

怎么什么好事都让秦政赶上了?

局外人嬴子楚倒是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这是威胁吧?”

连环计已经开始了。

第一环,先给燕丹泼脏水,挑起吃瓜群众的兴趣。

这个脏水能不能说服众人不要紧,因为秦国要的也不是坐实燕丹吝啬的人设。扶苏的目的在于让天下人因为这个有趣的说法,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如果只是单纯的燕国派遣刺客刺杀秦王,那有什么好说的?没点劲爆的内容,传不了几天热度就过去了。

现在有了匕首出状况的神来一笔,又有燕丹吝啬的传闻在。各国必然会热烈讨论,而且消息还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六国。

第二环,引

导舆论。

【要想各国的风向与我等想要的一致,之前安插在各国的商队就能起作用了。商队消息灵通,不仅可以帮忙传递秦国的最新趣事,还能先发制人将故事定性。】

【针对寻常庶民,说辞便是燕丹吝啬,庶民多是听个热闹,不会仔细分辨真假。听完就过去了,心中留下一个燕丹和荆轲跳梁小丑的印象。】

【针对见多识广的聪明人,说辞则要改一改,往阴谋论上靠。】

匕首是不是被调换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匕首被调换了荆轲却没有发现。所以聪明人听完故事后,会认定荆轲能力不行。

燕丹买没买到好匕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燕丹识人不明,看重的刺客办不好事,他燕丹自己也难成大事。

【而我大秦能提前得知刺杀一事,又能悄无声息地调换匕首,足够各国寝食难安的了。】

秦国什么时候调换的匕首?

本来所有人都会认定是荆轲入秦后调换的,可有了秦国提前得知刺杀之事、早做准备摆在那里。有没有一种可能,秦国的人手其实在燕国时就已经完成了掉包?

倘若秦人的手都能插得这么深了,那燕王燕太子这些人,还能睡得着觉吗?秦王今日只是把匕首调换了,焉知明日是不是会把两人的随身用品调换了。

到时候燕王和燕太子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就是明晃晃的威胁!

即便秦人调换匕首在后,可光是秦国连刺杀计划都能提前得知,这个收集情报的能力就足够叫各国畏惧的了。

——这便是嬴子楚为何断定扶苏在威胁六国的原因。

今天遭殃的是燕国,明天可就不一定是谁了。

嬴渠梁感慨:

“只是换了一个匕首啊!”

而后他算了一下时间,听闻荆轲刺秦在秦王政二十年,彼时扶苏应该才十几岁的年纪。

十几岁就能布这么厉害的局了?

嬴渠梁欣然赞叹:

“不愧是寡人的儿孙!”

但扶苏表示这还只是个开始。

【刺秦一事发生后,父亲并未直接问罪燕国。我大秦虽是受害方,但受害方太过咄咄逼人反而不美,容易引起舆论的反弹。】

所以第三环,扶苏说服父亲换一种方式给燕国施压,展现大国风度。

比如,嘴上说看在秦燕多年远交近攻互为盟友的面子上,他就不要求燕国献上太子丹首级谢罪了。

秦王大度,饶燕丹一条命,燕王喜自己看着办吧。他们秦王等着燕王喜献上诚意,比如废太子什么的。

【可是如此一来,胆小如鼠的燕王喜为求保万一,还是会选择诛杀太子丹,不敢赌燕丹活着秦王会不会真的既往不咎。】

秦王都说了不要燕丹性命了,你燕王自己杀了他,是燕王的问题,锅可不能再推到秦王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