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偷御衣(第3页)
隔壁秦王虽然死了,但是秦王他好歹脑子聪明,早就看出了
贾南风会干掉汝南王和楚王。
所以说赵王就是不如秦王,哪朝哪代的都一样。
但是扶苏不太高兴:
“区区赵王竟敢在秦王治丧期间闹事,真是不知所谓。?()?▄?_?_??()?()”
秦政:……
秦政选择附和儿子:
“那就送他和秦王一起去地府好了。()?()”
不尊重别人葬礼的,不如下去陪一陪人家。
次日早朝,新任尚书右丞出列告发:
“臣有事起奏。()?()”
秦政已经在这两个月火速升任尚书令了,装都不装的。反正有秦氏父子辅助,朝中已经没什么人敢反驳贾南风的决策了。
贾南风示意右丞直说。
右丞便道:
“前不久齐王叛乱一事终于平息,齐地官员将齐王私制的冕服送入洛阳,交由臣等处理。()?()”
毕竟是帝王冕服,其他臣属不能私下处置。所以在朝廷派人接手了齐国的后续事宜之后,这东西就转交给朝廷使者了。
而后使者决定把这个烫手山芋送入京,到时候是毁掉还是怎么处理,皆有皇后陛下决断。
右丞掌管器物,外头送进宫的重要物品都得过他的手。他仔细检查了一下那套冕服,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右丞表示,这衣服是修改过的。
原本的身形应该和齐王身材不称,被人改成了适合齐王穿着的尺码。拆掉缝线后恢复原样,请了宫中裁缝来辨别,试图寻找原本的衣服主人。
当时右丞怀疑是别的藩王私制冕服,给他自己做的。然后想要陷害齐王,就干脆拿出来改改,栽赃嫁祸。
但裁缝却认出了这是先帝的旧衣。
朝廷听到这里哗然:
“先帝旧衣不是应该统一处理掉吗?”
皇帝又不会穿前任的旧衣服,这东西不至于代代相传。毕竟大家身材不一样,而且帝王又不是做不起新衣服。
贾南风立刻一推三六五:
“此事我也不知,先帝丧仪都是由先太后主持。”
先太后杨芷已经死了。
死无对证,只能默认这是太后留下的烂账。
约莫是先帝死时杨家势大嚣张,根本没有认真办他的身后事。丧礼明面上风光大办,背地里一些细节就糊弄了。
但是贾南风可以推脱,负责这件事的内宫官却不能。招来询问之后,内宫官发誓他已经将衣物焚烧处理了,绝无可能有旧衣流落在外。
迟疑了一下,内宫官又说:
“焚烧前臣曾清点过衣物的数量,当时是对得上的。只是那时宫中在治丧,人多手杂,这……”
言下之意可能有人在他清点完数量后,动手窃走了一套衣服。毕竟他清点完就放在那里没动了,继续去清点其他需要处理的旧物,忙得很。
如果有人买通了侍者帮忙窃衣,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内宫官的一面之词。实际上当时压根没烧毁旧衣,不然贾南风从哪里弄来这套冕服搞事情?
赵王嗤笑一声:
“谁闲得没事干会偷这个?不要命了吗?偷了又不能穿!”
已经迁为仆射的扶苏慢悠悠地说:
“是啊?()?[(.)]??.の.の?()?(),
偷了又不能穿()?(),
顶多改一改拿去栽赃齐王嘛()?(),
有什么用?”
赵王:……
群臣好悬没忍住笑出声。
不行()?(),
这是个地狱笑话,不能笑。
事情说到这里,大家也差不多明白发生什么了。有人趁乱拿了一套衣服走,就等着找个好时机坑一把其他藩王呢。
虽然能在内宫中偷拿冕服的人不多,最有可能的就是先天条件优越的皇后。但皇后和远在青州的齐王又无冤无仇,何况当时她还在和楚王、汝南王博弈,根本没空。
要知道齐王是最东边的那个藩王了,封地远得不行。就算皇后要收拾藩王,也没有从齐王开始的道理。
反倒是第一个爆出齐王私藏冕服的赵王,显得非常可疑。
赵王还没意识到扶苏在阴阳怪气他。
听完扶苏的话,他居然认同地点了点头,夸扶苏说的有道理。
群臣:……
不是,这个赵王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
一般人表现得这么真诚,别人也就不怀疑他了。可是赵王不太行,毕竟赵王这个人不能用常理推断。
而且能做出在先帝丧礼上偷衣服这种事情的,怎么看都感觉除了赵王也没别人。
关键是!
这种事情,他赵王以前干过啊!
多年前,司马炎还没脑子糊涂的时候,赵王这个家伙曾经让下属刘缉去收买工所的人,让对方帮他盗窃御裘。
御裘是什么?就是皇帝的裘衣。
虽然偷的不是冕服,而是皮草大衣,但也没什么区别了。
当时谏议大夫还劝司马炎把罪魁祸首赵王一起处置了,但因为赵王是宗室长辈,最后司马炎还是赦免了他。
你看看!你看看!他有案底的!
御裘都偷过,再偷个冕服有什么不敢的?赵王还好意思说什么“偷了也不能穿”,那你御裘偷了就能穿了?你不还是找人偷了?
群臣真的觉得赵王的脑回路无法理解。
有人窃窃私语:
“赵王定然是在装傻。”
贾南风忍住了没笑:
“此事还需仔细探查,寻出窃衣之人到底是谁。若不是齐王,便是有人栽赃嫁祸,须得严惩。”
前有汝南王被小人暗害去世,已经闹出一次乌龙了,紧接着又蹦出来个齐王疑似被人栽赃。
群臣面面相觑。
要不是这两次用的手法不一样,且楚王那事确实是臣下自作主张两头骗,他们都要怀疑策划者为同一人了。
赵王还在琢磨是谁干的这事。
牵扯其中害了齐王的河间王与东海王已经脸色巨变,对视一眼,都觉得自己要糟。
如果齐王真是被陷害的,哪怕他们剿灭叛贼不算有错,只是被人蒙蔽了,也少不得担上一个失察的罪责。
听信谣言害了藩王,不可
能毫无惩罚。()?()
幸而他们不像楚王那么大胆,发癫搞了一堆假诏自己给自己揽罪。不然楚王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也得倒大霉。()?()
朝廷的调查结果出来得不算快。()?()
要是出来太快,叫人一看便知是朝中人做的局。所以贾南风故意拖延了时间,期间借口三王都有嫌疑,暂时停了他们的职,让三人回府等消息。
■无字惊鸿的作品《大秦地府日常》??,域名[(.)]■℅■*?*?■
()?()
翻过年,齐地终于送来了调查结果。
调查出自己是受赵王指使,偷偷将冕服藏入王府。
赵王气急败坏:
“和本王有什么关系?本王与他司马冏无冤无仇!”
朝臣反问:
“大王如何得知齐王私藏冕服的?”
赵王理直气壮:
“有人向本王告密了!”
朝臣接着问:
“那大王又怎么知道对方不是胡说的,你可曾亲眼见到过齐王府所藏的冕服?”
赵王哑口无言。
真搞了冕服的人肯定会藏得特别严实,怎么可能叫别人轻易看见。一般人接到这种告密,要么自己派人再去验证一下,要么就报告给朝廷让皇帝自己去查。
赵王什么都没干,他直接发难了。
因为赵王没想起得有鼻子有眼的,就直接信了。他早就觊觎齐国的富饶,于是趁机发兵,抢了不少好处。
那个时候赵王还怕压根没有冕服呢,要是查过后发现没有,他就没借口跑去瓜分齐国了,所以也说不好他是不是故意不查的。
反正现在的结果就是赵王说不清楚了。
众人因而认定他有问题。
查都不查就信了别人的告密,但凡你说一句告密的人是你安插在齐王府的眼线都好啊。结果赵王哽住了,没找到借口。
接替卫瓘的新太保拱手上前:
“陛下,臣以为赵王定是贼喊捉贼,那冕服就是他赵王藏入齐王府的!”
赵王当即就要发怒。
河间王和东海王一看不好,立刻上前附和。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自己摘出来,最好赵王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罪责。具体是谁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不能遭受牵连。
何况两人也觉得是赵王干的。
就这样,在满朝都认定赵王不清白的情况下,他被收押了。
不过光凭这个还无法完全定罪。
毕竟赵王这个属于捕风捉影,证据不如楚王那次确凿,还需要再顺藤摸瓜揪出一些赵王的“罪证”来。
两个月后,赵王因窃取冕服、戕害齐王、治下残暴等多项原因数罪并罚,被朝廷处决,不过并未牵连家小。
倒是牵连了河间王和东海王,导致他们两人也丢了差事。哪怕封地还在,却也被皇后禁止回封地,相当于软禁在了京中。
因为有人告发河间王和东海王也不曾详查冕服一事,听到赵王起兵就立刻跟着起兵了,有同党之嫌。
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