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章 秦教授(第3页)
咳,青春期的男孩子,懂的都懂。
哪里想到他四哥其实是发烧了才起不来,早知道他就多关心一下哥哥了。
扶胥安慰他:
“你年纪还小呢,没有你照顾哥哥的道理,没发现也不是你的错。”
正说着,秦政已经第一时间去拿了退烧药回来。昨晚提前翻出来随时准备给扶苏吃的,现在正好方便了将闾。
扶苏被动静闹醒,披了件衣服赶过来:
“怎么了?他好端端的为什么发烧?”
说着凑近查看了一下,发现枕头上有点湿痕。但是将闾其实没出什么汗,所以这个痕迹哪里来的就很清楚了。
扶苏有些无语:
“头发没擦干就出来乱跑。”
冷风一吹不生病才怪。
清婉小声说:
“他一路回到家,头发还没干啊?”
短发不是很容易干的吗?
扶苏想了想:
“他吃东西容易流汗。”
将闾是容易出汗的体质,每次吃完饭就浑身发热,也会流不少汗。
本来头发就没怎么擦干,又冒汗,还是在大冬天的户外吹风,回到家睡觉前也不知道把头上的汗擦干,再加上前几天在车子上累狠了。
多重debuff叠加,不生病都难。
桥松扒在床边看热闹:
“四叔还不如我壮实呢,我都没生病!”
扶胥把他抱走:
“别嘲笑你四叔了,人家是病号。”
儿子单独在家被他二弟养了一两年,学会了他二叔说话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拉踩成习惯,真是好的不学专挑坏的学。
扶胥决定把儿子带去他大学,感受一下知识的熏陶,看看能不能掰回来。
舜华左右看看:
“我也想去大学里玩。”
清婉眼前一亮:
“我也想去,姐姐——”
全家的撒娇都是跟着扶苏学的,或者说阴嫚跟着扶苏学,清婉跟着阴嫚学。但偏偏这一套全家每个人都吃,所以阴嫚很快败下阵来,一挥手表示想去的都可以去。
留了秦高在家照顾弟弟,其他人分作两队,分别去阴嫚和扶胥的学校逛了逛。
扶苏没去。
肩负着养家重任的扶苏要赶紧找工作,这些天只出不进,再这么下去存款就不够花了。
出门前,扶苏兴致高昂:
“爹,你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然后去外头跑了一整天,回到家还是个无工作人士。
不过扶苏并不气馁。
现在没工作是正常的,私人工厂还没开起来呢好吧?他是出去做市场调研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将闾可不知道这个,勉强退了烧的他趴在桌子上笑话哥哥说大话。
将闾哼哼一声:
“你肯定找不到工作。”
扶苏敲了他脑门一下:
“我要是找不到工作,就把你卖了。听说深圳那边忙着搞建设,需要很多农民工去干苦力,你就很合适。”
将闾才不怕他,直接喊爹告状:
“我哥说要卖了我!”
秦政忽略了他们的吵嘴:
“今日出门都看出什么了?”
扶苏坐下先喝了一碗水,才回答:
“政策应该很快就下来了,已经有人租了厂房进了机器,还发了招工通知,最快五天内就可以开始投产。”
厦门的动作比他们预想的要快。
可见消息灵通的聪明人不少,真想抓住机会做生意的,可不会傻乎乎地等到政策下达才开始行动。
你说他们提前办厂有问题?人家只是进了器械而已,还没开始投产,也没销售。
非要说的话,我拿我的钱和票买点东西回来放着碍谁什么事了?何况敢提前做准备的人,明显有后台,不会有人去抓他小辫子的。
那这种人很有可能就是不愁销路的。
如今卖衣服还是走的供销社路子,但是想把货铺进去,并没有那么容易。人家供销社有稳定的合作伙伴,为什么要收你的产品呢?
所以没点关系,还真不敢直接就办厂,得担心货砸在手里头。
将闾就问:
“那其他人岂不是办不起来厂子了?”
扶苏摇头:
“可以办,我打听到有人在准备开百货商店,货源都联系不少了。据说半个月后开张,我猜是半个月后政策就下来了。”
果然,半个月后私营的百货商店开张,搞得热热闹闹的。不过这年头还没什么促销活动,所以热闹归热闹,后世常见的开业大促是没有的。
扶苏进去转了一圈。
私营商店的好处是买东西不要票,但不要票的东西按照市场价就会贵一些。毕竟票也是得花钱换的,不要票的商品只是在售卖环节省了一些过程而已。
以前去供销社买东西,人家是不会允许你不给票的,加钱也不成,必须得你自己先弄到票来再说。
除非是瑕疵品,瑕疵品不要票,可以原价购买。但瑕疵品一般轮不到外头的人买,售货员自己私下里就消化了。
自家用不到,总有亲戚朋友能用到。
扶苏挑了一些性价比高些的商品买了带回家,逛都逛了,不买总觉得白来一趟。
扶苏把弟妹和小崽子拎过来上课:
“同样是在百货商场的商品,都是日用品香皂,有的贵一些,有的便宜一些。你们以前去过供销社应该也见过类似的情况,知道是为什么吧?”
将闾积极回答:
“生产成本低啊!这个也太简单了,哥你问点困难的。”
扶苏没搭理他,点了清婉回答。
清婉想了想:
“供销社那边,可能真的是因为成本低。却不一定是生产成本低,有可能还包括运输成本。”
比方说本地附近生产的,运过来几乎没什么运费。别的地方生产的,生产成本差不多,但是要多一些运费。
扶苏点头:
“不错,还有呢?”
清婉眨了眨眼,不知道了。
她不懂经商。
她不懂,荣禄就更不懂了。剩下三个凑数的小崽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不说话,见扶苏看过来就齐齐露出讨好的笑容。
活像学渣见到了班主任。
扶苏啧了一声:
“家里真是没一个靠得上的,后继无人。”
反倒是秦政,跟着儿子熏陶这么久,或多或少领悟了一些商业套路。本来只是旁听打发时间的,这会儿开口为晚辈们解围了。
秦政提醒道:
“价格战。”
三个大的还是一脸懵,三个小的……
舜华南嘉指望不上,桥松却突然悟了:
“我知道了!厂子主动降价,想增加自己的销售量!”
扶苏颔首:
“对,就是这样。”
国营厂子是不屑于打价格战的,民营厂子可不管这个。刚起步的民营厂子为了能把货给铺开,并不介意压榨一下利润。
像扶苏打探到的那个厂子,等政策下来了才开始生产,没赶上百货商场铺货,也不用和他们竞争价格。
可私底下肯定还有别的厂子,偷偷提前生产了一批。这种消息就比较隐蔽了,没让扶苏这个初来乍到的打听到,不然扶苏都知道了,他们早就被抓了。
这一批就是明显没有后台的。
所以为了能叫百货商场愿意接纳他们的产品,少不得要进行让利。
扶苏猜测,他们应该把利润压榨得比较低。这样才能在给百货商场更多提成的情况下,还让商品价格比别家要低。
扶苏把商场里几个香皂的生产厂家和价格都罗列出来,让弟妹们仔细看。
“这几个价格高的,应该是从国营厂子拿货的。国营厂子的货不愁卖,想从他们手里拿货不容易,百货商场说不定要许诺更少的分成。”
假如一块香皂售价两毛钱,生产成本是三分钱。
供销社进货价或许是一毛钱,百货商场则可能是一毛五。这样,国营厂子才会为了利润匀一些货给新开的百货商场,不然肯定优先选择合作久了的供销社。
但私营厂子会报价五分钱,只要不赔本就行,哪怕只赚两分钱。他们要求百货商场定价一毛五,比国营厂子的产品便宜五分,借此吸引顾客。
在百货商场这边看来,就是它卖一块私营厂子的香皂,五分钱进货一毛五出货,净赚一毛。买国营厂子的香皂,一毛五进货两毛钱出货,净赚五分。
可是,隔壁供销社卖国营香皂是一毛八家肥皂票,加上票一起,价格上是相当的。
既然都是要花两毛钱,人家要买国营香皂为什么来你家?除非手里没票,不然肯定优选更值得信赖的供销社。
桥松兴奋地说:
“所以去了百货商店的,肯定买私营香皂。私营的销量会把国营的挤下去,这样以后国营的就卖不出去了,大家都买私营的。”
“时间长了,百货商店只能进私营的,这样利润多,而且能保证利润一直都会有。可是店里只剩私营香皂了,私营香皂还占据着优势,人家肯定要涨价。”
还想五分钱进货没可能。
打开市场之后,价格就可以升回去了。除非百货商店找到别的门路进其他家的民营香皂,给这家一点。
但改开初期,能办厂的谁不是聪明人里的聪明人?聪明人才不会傻乎乎地挤去一个行业呢,肯定是换个商品生产销售。
市场还没到非得竞争的地步,空白的蓝海那么多,我去生产香皂和你打价格战,不如学了你的套路,去生产衣服、生产其他日用品,这样大家都可以赚钱。
将闾回过味来了:
“那百货商场岂不是要吃亏了?”
扶苏挑眉:
“吃什么亏?只是赚得没那么多了而已,利润水平恢复到正常情况。何况,你涨价太狠,百货商店也可以反坑你一把。比如把你的香皂定价到两毛,让想捡便宜的人放弃购买。”
不过这招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东西卖不出去,商店也赚不到抽成,没必要。
所以两边会拉扯一下,最后商量出个合适的进价来。商品自然还是保证售卖价不变的,毕竟他们就是靠着价格优势吸引人进来购物。
这年头可不流行什么“便宜没好货”,人民的收入条件还不到通过价格提升追求更好品质的地步。甚至很多时候明知道便宜的可能质量会有点差,大家也乐意选便宜的那种。
清婉突然想到一点:
“这么算下来,其实真正吃亏的是国营厂子啊。”
大家都习惯了买百货商店的廉价香皂,谁还去买价格昂贵的国营香皂?除非质量差别实在太大了,不然能凑合的肯定凑合。
清婉可算知道他哥为什么说民营厂子会对国营厂子产生冲击了。
民营厂子是一言堂,办厂的老板可以决定一切,包括价格。但是国营厂子不成,人家可没办法随便降价,而且人家还有可能端着姿态死活不肯低头呢。
这还只是一个香皂,其他行业迟早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荣禄挠了挠头:
“那等其他同类型的民营厂子建立……好像也不行,那些厂子只会互相打价格战,把价格压得越来越低?”
那样国营厂子死得更快。
扶苏起身:
“接下来的事情你们自己琢磨去,我要去找工作了。”
众人:又找工作啊?
他们真挺担心二哥找不到工作的,但是转念一想,扶苏对形势的判断这么准确,应该不至于。
秦政叫住他:
“这次是认真找了?”
扶苏回头笑笑:
“我哪次不认真了?只不过之前都在做市场调研,还不着急罢了。”
扶苏出门去了。
他找到的就是之前打听过的有门路的厂子,直接点名要见厂长。
门卫本见厂长?
结果扶苏掏出了一张精美的名片:
“这是我的名片。”
门卫识字,接过去一看,首先感慨了一下这个做工很精致。然后仔细看上头的文字,“市场营销顾问秦扶苏教授”。
门卫:不明觉厉.jpg
门卫肃然起敬:
“原来您是一位教授,居然这么年轻就当上教授了。”
扶苏毫不心虚地颔首:
“不值一提。”
扶苏无师自通了后世电视广告里那种随便拉个人上去就能挂上专家头衔的操作,反正这年头网络不发达,你到底是不是教授这谁知道呢?
偏偏扶苏气质唬人,看上去也细皮嫩肉的,一瞅就是文化人,说是教授也不怎么让人怀疑。
厂长听说有个教授上门了,有些意外。
虽然奇怪为什么教授会找过来,但是看到名片之后,心里有了点数。
现在国家弄了经济特区,研究这个方向的教授当然不会干看着。有些教授是实干派,可能会下来找场子做调研什么的,深入一线研究经济发展。
但最后还是为自己做学问服务,研究完了估计就回去写论文去了。
厂长有些受宠若惊。
他可猜不到有人会冒充教授出来行骗,这年头的人啊,还是太淳朴了。
以前市场被压制,骗子们没机会出来做大做强,顶多在周边搞点小骗术,甚至沦落到去搞仙人跳了。
现在市场开放了,骗子能干的就多了。
当然,扶苏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和他们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他有本事不代表别人有。
84年曾经出现过轰动全国的“水变油”骗局,一个草根“科学家”拿着自己折腾出用水就可以制作出石油来。
关键是这个骗术骗到了很多国营厂子,许多官方人员都把他奉为座上宾,欢迎他来自己的城市演讲。
招摇撞骗了好几个月,才有人拆穿他假专家的身份。还是通过别人揭穿他在实验器具瓶子上造假,而不是查到了他这个人的真实履历。
可见这年头想冒充个专家教授的,一点难度都没有。
扶苏的教授身份当然也没被拆穿。
厂长和他聊了几句,立刻信了这是一位对经济很有研究的专家大拿。
而后厂长问起了他的来历:
“教授是想在我们厂子里做学问?”
扶苏摇头:
“我是来实践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操作才能验证我的本事。”
厂长倒没觉得有什么。
和后世经常觉得专家只会纸上谈兵、实操不行不同,这年头专家的含金量很高的。各大场子多的是教授莅临指导,并不会每天关在家里写论文。
虽然市场营销的专家头一次见,但厂长觉得应该也差不多。
事实上市场营销这门学问也确实如此。
很多在这个领域混到专家的人,实操能力也非常惊人。
哪怕在二十一世纪,也多的是大佬放假了去找个大公司干两个月,赚个百万提成。然后公司给他发个带薪长假,放他回学校继续上课当教授。
大佬的世界就是如此精彩。
扶苏给厂长讲了讲市场营销是干什么的,厂长点头在心里总结,就是帮他研究买家偏好和销售商品的。
前者就不用说了,一听就厉害。能完全摸清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样的人去哪个民营厂子都得是座上宾。
后者听起来和售货员差不多,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营销搞的是大范围销售,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扩张销售渠道和大量提升销售量。
厂长已经被扶苏忽悠到坑底了。
他真诚求教:
“那教授您觉得,我们厂子要怎么做大做强呢?”
扶苏矜持地微笑:
“我认为,首先,不能放过百货商场这个销售渠道。”
厂长慎重起来:
“您是觉得,光靠供销社不行?”
他们厂子和供销社有合作,这一点很容易就能猜到。他是做服装的,虽然服装价格昂贵,可其实并不愁卖。
这些年以来,供销社的衣服就没有卖不出去卖不完的。只有想买买不到,因为供远小于求。
厂长就觉得,现在经济开放也就四个特区,很长时间里市场应该都不至于会饱和。那他和供销社合作就很合适,可以长久地合作下去。
扶苏便把之前的理论给厂长说了一遍。
厂长皱眉沉思:
“您是觉得,长此以往,供销社也会开不下去?没人买国营厂子的产品,供销社里也会积压货物,供销社迟早要关闭?”
厂长想说现在只开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他地方的供销社不会受到冲击。
但他很快明白扶苏的言下之意,经济既然开放了,就不会只开放这么一点地方。以后别的地方也会陆续开放,到时候供销社就会大批量关门。
没了供销社,他们厂子的货往哪儿卖呢?
当然是百货商场了。
厂长缓缓说道:
“这件事也不急,各地的供销社关门也要等上好几年。”
扶苏顿时笑了:
“你现在觉得不用急着和百货商场联络,等以后你想联络的时候,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格了。”
到那会儿,百货商场的柜台已经被其他厂子的服装占满了,你凭什么挤进去呢?
何况到那时,供销社有的商品在百货商场可没那么受欢迎,人家商场本来就不乐意进货,你就更难入驻了。
哪怕你是民营的。
扶苏喝了口茶:
“几年之后,民营厂子越来越多,大家也不会再管是不是应该避开别人生产其他产品了。届时你想入驻,就得把价格压得更低,而其他人因为和百货商场长期合作,可以继续沿用之前的高价。”
厂长不得不承认,扶苏说的有道理。
厂长脸色凝重:
“教授,我还有一件事有些困扰。”
扶苏示意他说。
厂长便说了:
“以后民营厂子越来越多,我们厂子不再占尽先机,要怎么才能保证一直盈利,不像国营厂子一样被拍死在沙滩上呢?”
连国营厂子都有可能倒闭,他这个自负盈亏的民营厂子只会更容易出事,他可没那么大的自信心。
厂长其实之前没想过供销社也会倒,他想着只要有供销社在,他就能靠着关系一直卖出货去。
现在他发现,他有关系归有关系。这些关系是政界的,不是商界的,能给他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
扶苏却压低声音告诉他:
“错了,正是政界的关系才更有用。”
提前了解到即将施行的政策,不知道是多少生意人梦寐以求的优势,趁着风口赚钱才是最容易的。
大不了每次都只赚一笔就把厂子转手跑路,以后是赔是赚都和自己没关系。金融圈多是这种操作,不贪心,就赚那一笔,赚完抛售,这样跳水杀价就永远追不上自己。
厂长一愣:
“可是未来能有什么政策和我的厂子有关系?”
扶苏便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国家要举办什么国际活动,你能提前得到消息,是不是可以提前制作一批相关的文化衫?”
文化衫就是在短袖t恤上印图案和文字。
国际活动会吸引人大批量前往举办地,就可以把相关的商品销售到那边去。过去的游客会很乐意买一个譬如印了“某某欢迎您”又或者印了活动logo的文化衫,作为纪念品。
纪念品还能拿回去和亲友吹嘘呢,销量肯定非常。
扶苏就觉得,厦门现在来了这么多人,去火车站卖“厦门欢迎你”的文化衫还能卖不出去?
别说自己曾经路过厦门过。
这可是传说中的经济特区唉!
厂长茅塞顿开:
“原来这样的消息也能成为商机。”
他彻底信了扶苏能帮他捏准消费者偏好了。
厂长越听越兴奋:
“但是去火车站卖东西的话,就和百货商场没什么关系了。是不是还要派人去那边摆摊?或者租赁一个附近的铺子?”
扶苏说没必要:
“我们现阶段为了走量,最好还是专注生产。销售只进行大宗销售,至少五十件起卖,不然占用的精力就太多了。”
这又不是互联网时代,大家受够了中间商赚差价,追求厂家直销。
扶苏的意思是,厂长可以找家里闲着的亲戚去卖。等别人看到有人卖这个卖得特别好,就会心动,到时候就介绍他们过来厂子里拿货。
这就是批发。
一件件卖费劲,批发就很省力了。批发还能靠走量赚钱,哪怕薄利也不会亏本。
扶苏意味深长:
“如果有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进货,你就可以多出一些其他城市的文化衫。他们带到他们那边去卖,你的生意就不只在厦门做了。”
厂长有些期待:
“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一直掌握风口,我赔不了的!”
扶苏接着说起品牌打造,举例了大友谊和万紫千红这几个全国各地耳熟能详的牌子,然后表示厂子也可以这么搞。
先靠着在全国供销社的铺货把品牌名气打出去,以后别人来厦门进货,一听文化衫也是你们家的,肯定先倾向于进你家的货。
进了货的人回去售卖,也能在卖的时候和买家说这是哪个哪个牌子的衣服,供销社里都见过的吧?
靠着品牌效应,肯定卖得更好,品质有保障。而随着摊贩大量零售,时间长了,供销社就算倒了,牌子也立住了,以后再出新品也不怕没人买单。
同样的质量和价格,大家当然会买你家的东西,毕竟熟悉。
趁着市场空白抢占了,就可以扩大厂子规模。
首都那边过来进货很麻烦对不对?那就去那边开个分厂,专管华北的销售。东北那么大片地方,值不值得一个分厂?西南是不是得有个?华中要不要有?
等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上去了,说不定还要专门建厂子往外卖,创造外汇收入呢。
厂长被扶苏画的一个又一个大饼砸得飘飘然,已经能够想象得到以后厂子的规模越扩越大、分厂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的美好景象了。
厂长握着扶苏的手上下晃了晃:
“教授!您真是我的人生导师!不能让您白白指点,这样,您受累在厂子里挂个指导专家的名号,我给您开工资!不,我给您开分红,您拿着咱们厂子的股份,以后您和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厂子办成全国第一的服装厂!”
扶苏矜持地拒绝了:
“我只是随便提醒了两句,怎么能拿你们的股份?那太珍贵了,不妥不妥。”
厂长不由分说:
“股份你必须得要,走,我们这就去办手续,给您百分之十。您别嫌弃股份少了,毕竟厂子不是我一个人办起来的,分太多我这边就不好做了,我得保证我掌握过半的股份才有足够话语权。”
这个道理扶苏还是懂的:
“那是当然,不能影响厂子的正常运转。”
扶苏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从没有工作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富强服装厂的特约专家了,还是手持原始股的那种。
服装厂品牌名是土了点,但寓意好啊。不仅是厂子富强,也是人民富强,社会富强,国家富强,厂长对这个名字很得意。
他说想起这个名的人多了去了,要不是他有点关系抢先注册,早被别人占走了。
这年头就得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名字才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听着像国营品牌似的,肯定靠谱。
桥松呆滞地听着他二叔说他现在拥有了一个厂子10%的股份。
桥松深吸一口气:
“二叔,你这么出去骗人不好的。”
他深深地担忧他二叔哪天因为行骗被公安抓起来。
扶苏不悦:
“小屁孩你懂什么?人家看重的是我的才华,又不是我教授的学历。我有没有文凭都不影响我的本事厉害,能给厂子带来利益不就成了?”
桥松不说话了。
扶苏于是和父亲聊起接下来的计划:
“我准备再去找百货商店的经理聊一聊百货商店未来的发展。”
秦政还没说什么,桥松又开口了:
“然后再从百货商店骗一堆股份回来是不是?”
扶苏扭头瞪他:
“要你管!我还不是为了赚钱养家?你们这群臭小子一个赛一个的能吃,没我养家早饿死了。”
秦政安抚儿子:
“别理他,小孩子不懂事。我的阿苏辛苦了,赶紧吃饭休息一会儿。”
扶苏哼了一声。
扶苏的操作给了秦政一点启发。
扶苏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市场营销教授,那么其他人自然也可以。
所以第二天扶苏去忽悠百货大楼时,秦政非常艺高人胆大地前往了厦门专管经济开发的部门办公室。
并不是只有民营企业才需要专家顾问进行指导的,官方部门其实也很需要。很多专业性强的领域,光靠公务员做决定是不行的,官当得好不代表其他也擅长。
比方说,要怎么做才能盘活整个厦门的经济,可不是把它列为经济特区就万事大吉了,配套的设施得慢慢完善起来。
不提别的,批发市场是不是要建一个?
一个火车站现在看着是够用了,以后不够用了,是不是要再建一个分流?
那么这些建筑放在城中哪里,就得专业人士来评估了。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要综合考虑各方各面,然后再有个大局眼光厉害的人来定点。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城市发展经营是个很复杂的学问。现在经济特区有四个,厦门想要走在四个特区的最前沿,就得努力。
谁也不想被别人比下去对吧?
上头不对自家倾斜,那就只能自己加把劲了。靠人不如靠己,只要他们干得足够出色,不需要上面帮扶也能成为老大哥。
部门领导热情地将秦政送出大楼:
“太感谢您的指点迷津了,说实话我们也是第一次搞这些,很多地方都有疏漏。您以后没事多来,我们多多探讨,多多探讨啊!”
领导安排了车子送秦政回家。
笑眯眯地负着手走回办公室,沿路碰到好几个好奇张望的职员。
有个相熟的不怎么怕他,就凑过来问什么情况。那位教授是哪里来的教授,确定真的是教授吗?
领导乐呵呵的:
“你管他是不是真教授呢?人家有真本事就行了。做人啊,不能太计较。”
前头那些年乱得很,多的是有本事的人拿不到对应的学历。高考虽然恢复了,却也规定了年纪太大的不能参加。
这些证明不了什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何况,民间人才一直都很多。有些人就是不乐意参加这些考试评选什么的,但无论有没有学历,也不会埋没他们的才能。
领导让人去查一下秦政的来历。
没两天,他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包括他家的四个大学生、还有他次子扶苏这两天都干了什么。
领导感慨道:
“龙生龙,凤生凤,这可真是虎父无犬子。”
是的,扶苏成功忽悠到了百货商场的股份。百货商场的负责人更大胆,给了扶苏两成干股。
因为他们从扶苏嘴里听到了百货商场更多的发展前景,不仅是销售业务,还有很多方面。
商场就是个买东西的地方吗?
怎么可能!
扶苏微笑着表示:
“你们的商场规模还是太小了,如果能发展成百货大楼,再在楼里增添很多设施,打造成厦门的地标性建筑,以后别人来了厦门,肯定第一时间直奔这里。”
那么其他商场可就怎么都抢不走你家的生意了,来了的人就算什么都不买,逛半天累了,也得在商场里吃顿饭吧?
顺便再安排一些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在出口附近,能忍住不消费的少之又少。
等到全国都有了你家的连锁商场,就更得抓准这个定位。把每个商场都打造成符合当前城市本地特色的商场,不要搞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这样,那些出门旅游懒得动脑子的游客绝对会不管去哪个城市旅游,先来你们商场逛一圈。
商场还能和旅游景点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售卖对应的景点图册吸引游客前往,拉动景区的客流。
没提前做功课的游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去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如果商场里能有个场馆可以大致把每个景区的特色都介绍展示一下,那可太方便了。
扶苏举了个例子:
“比方说金陵那边有温泉,宣传册上就可以着重提醒,哪个景区有温泉,对温泉感兴趣的人就会把它加入行程。”
没有网络,人们本来也没办法提前做功课。都是口耳相传,知道的消息有限。
等来了城市,再和本地人打听哪里好玩。可实际上本地人也不见得都知道,就算推荐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推荐,哪有这种综合性的展示好。
各地的旅行社不就是抓住了这个空白市场,包办了每个城市的旅游攻略吗?不过以后人们只会越来越受不了旅行社,毕竟他们安排的行程很难照顾到所有人,何况旅行社骚操作还多。
让游客自己看关键信息自己选景区,本质上和游客上网搜景区没什么区别。
车站附近当然也能做这样的生意。
但是在车站只能卖册子,总不能给你免费看?不像在商场这里,随便看,不收费,因为商场可以从景区要广告费。
在车站附近做生意的,可没办法大手笔弄出这个阵仗来。他们也很难和各地景区都攀上关系,要来广告费。
百货商场的负责人上头是有人罩的。
桥松怀疑人生:
“为什么二叔能继承祖父的脑子,我就那么笨呢?这些我都想不到。”
而且桥松更震惊的是,祖父居然跟着二叔学坏了,也出去假装教授骗人!
桥松:二叔罪孽深重!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那我不也是我爹教出你祖父教坏了我?
桥松:不听,就是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