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91 章 不值一提

秦政打断了孙子的念叨:

“朕欲废丞相之位。”

群臣立刻脸色肃穆起来,这是正事,可不能嘻嘻哈哈。

丞相脸上一派沉稳,心里已经开始骂人了。中书侍郎这个搅屎棍,都怪他乱搞事。

秦政淡淡地表示,朕想裁撤丞相。但顾丞相没有犯大错,所以朕欲授他以中书令之职,原中书令就降为中书侍郎吧。

至于中书侍郎降成什么,他没说,大家也没敢问。

丞相依然心情不爽。

任谁从两省长官降为一省长官也不会高兴的,哪怕早知道皇帝想改制了。之前一直都没改,这次肯定是借机试个水。

先从撤丞相开始,后头的一步一步慢慢来。

而且中书令比丞相官职低,换句话说,丞相他被扣工资了!

齐月萱颇为同情:

【天啊,居然还扣工资,好惨!】

【幸好丞相不知道他被降职是因为中书侍郎给他编的谣言,皇帝居然真的讨厌同性恋,看来确实是个直男癌了。】

丞相:不,我已经知道了。

虽然降职和皇帝是个直男癌没有关系。

扶苏无奈地发现,他爹怎么总是莫名其妙开始背锅?这次的事情居然也能背上口崆峒的锅,肯定是因为原主崆峒,都是原主的问题。

但这口锅也不好澄清,毕竟他爹总不能做点什么证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弱点。

幸好,他爹现在用的是原主的身份。

原主崆峒关始皇帝什么事?

扶苏偏头看向阿父。

秦政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道:

“散朝,中书令留一下。”

这个中书令就是说的新上任的前丞相顾之禾了。

顾之禾正暗自磨牙,琢磨着要怎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前中书侍郎造他的谣是吧?他要千百倍地造回来。

突然被点名,还是迅速回过了神。

顾之禾以强大的专业素养,沉稳地应下此事。表面看上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心态很稳。

秦政坐在上首没有动,也没有开口的意思。虽然他将人留了下来,但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顾之禾也不敢出声打扰。

扶苏安静地整理桌案上的物品,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桥松已经熟练地离开了,他很清楚什么时候需要他留下,什么时候不用。

在这个场合,他的心声有些多余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沉思的人依然在沉思。整理的人虽然整理完了,但并没有什么不自在,端起茶盏品得很悠闲。

唯有顾之禾,冷汗一点点冒出来了。

他往日里心理素质是极佳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处之泰然。

这次的事情按理来说他没犯什么错,算是遭受池鱼之殃,不该紧张的。可人的心态并不受自己的控制,不知道为什么,顾之禾就是觉得心里越来越没底了。

他缓了缓神,才想通了缘由。

陛下给人的压迫感太强了。

光端坐在那里,就叫人压力极大。举手投足,都让人不敢直视。

没有人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做小动作。

顾之禾垂下脑袋,尽量放平呼吸。

片刻后,上首的人终于开口了:

“朕记得,中书令是安乐十一年的探花郎?()?()”

安乐十一年大概是本朝最有可能出六元及第的那一年了,从偏远县城出来的顾之禾横空出世,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中通通以极佳的表现夺得了案首。

了解科举的人都知道,大-三元不难拿,小三元才是最难的。

多少三元及第的人就是因为小三元失利才没有达成“六元及第?()_[(.)]???♀?♀??()?()”

这个成就,所以出身在科举大省的人反而吃亏。偏远地区文风不盛,小三元就好拿一些,竞争对手少。

当时五个案首的消息传出来后,主考官都认为顾之禾完全可以在殿试中再拿一个状元。他有这个实力,状元给他谁也不会觉得这是朝中为了凑六元硬搞的噱头。

但是先帝偏不。

先帝非说探花郎不能长得比状元差,所以愣是把人点成了探花。

满朝臣子都气得头疼,因为六元及第这样千载难逢的好兆头,虽然没有什么实

际用处,但它真的很稀有。

本朝头一个啊!

先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秦政问他:

“你可知先帝为何如此?()?()”

顾之禾沉默了一瞬。

他知道,但是他不知道陛下想让他怎么回答。是实话实说,还是替先帝粉饰一二。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说实话:

“臣知道,皆因先帝当时正在和群臣置气,故意找由头与朝野对着干。()?()”

安乐十一年,是先帝继位的第十二年。

十二年了,先帝没有一个孩子出生。但先帝并不是在继位那一年才成婚的,他在此之前做皇子的时候,已经有了姬妾。

所以算起来,其实是快十五年没孩子。

哪个朝臣能不着急上火呢?

因而当时朝野上下都在逼他过继,从小宗里挑一个充当养子。好好地按照帝王教育陪养个几年,总比先帝驾崩之后临时从小宗里选人继位要好。

这样的亏前头的朝代吃得太多了。

临时选出来的嗣子水平参差不齐,一不留神就会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大家真是怕了这群小宗来的新帝了,没有经过教育就直接走马上任,真的不行。

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的。

先帝当然不肯,但朝中逼得太紧,于是两边就僵持住了。恰逢春闱,又有好几个臣子私底下找先帝暗示,说六元及第难得,陛下千万不要任性。

先帝一下子脾气就上来了,非要和人反着干。他都没儿子了,皇位要给别人的血脉传承,他管本朝有没有六元及第呢。

连带着刚入朝的顾之禾都不受皇帝待见,足足在翰林院坐了好几年冷板凳。

直到先帝拗不过群臣,弄出了大皇子。表面上说

是亲生的,私底下大家都知道其实不是,但没人会去拆穿,勉强相安无事。

当时先帝三十六岁。

从十六岁纳妾,至那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先帝也才三十多,不怪他不肯放弃挣扎。

由于之前的事情揭过去了,先帝也忘了自己任性的时候得罪过谁。顾之禾终于可以崭露头角,且他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

又过了十七年,先帝五十三岁时,迎来了二皇子。

男人五十岁也不是不能生,只是对先帝来说希望很渺茫。他自己也怀疑过二儿子的血脉问题,可常年不管事的他其实对宫廷的掌控能力挺差的。

这就导致明明宫妃和侍卫有染了,但是先帝愣是一点没查出来问题。

先帝至死也没拿到过楚才人出轨的切实证据,所以二皇子一直当着九江王。可先帝心里别扭着,总怀疑楚才人另有所爱,这才不肯给她晋位。

好在人家也不稀罕就是了。

别的宫妃无宠会日子难过,她有情郎接济倒是问题不大。九江王也会照顾母亲,何况九江王的存在就已经让人不敢怠慢楚才人了。

顾之禾不知道陛下为什么突然提起他当初科举时的陈年往事。

不过顾之禾诚恳地表示:

“臣不敢怨怼先帝,何况六元及第不过是噱头罢了,命里无时便不必强求了。()?()”

这是多年后顾之禾的心声。

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顾之禾自己都有妻有子,孙辈都出生了,大权在握这么久,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

当了这么久的官,他能不知道状元根本不算什么吗?朝中泯然众人的状元多了去了,翰林院里一抓一大把,个个都是官当不明白,只能在里头修书的。

科举成绩只是敲门砖而已。

秦政反问:

“当年的顾探花也是这么想的吗?1()_[(.)]1?1????1()?()”

顾之禾一愣。

十六岁鲜衣怒马,凭借一腔惊人才华击败天下学子,硬生生从泥潭里爬出来的顾探花当然不是这么想的。

他那个时候不甘且愤怒,没有哪个读书人不想当状元的,所以他发誓要整顿这个可笑的世道。

卡他顾之禾的虽然是昏庸的皇帝,但朝臣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群人并非纯然无辜。

为什么会有人在他殿试之前,特意跑去找皇帝说六元及第的事?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去说了,这件事就泡汤了吗?

他们当然知道。

只是他们不在乎,一个小小

的进士他们还不放在眼里。

别人在科举上的努力他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在官场上待得太久了。久到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年辛苦科考的初心,无法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只剩下高高在上的“状元其实也没什么用()?()”

的评判。

顾之禾猛地惊醒。

这个想法和现在的他何其相似?

扶苏缓缓接口:

“六元及第对大秦来说是吉兆,但六元及第的又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家子孙。一个小县城来的乡下人抢

走了自家精心培养的举子的风头,自然得给他一点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