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192 章 铺垫(第2页)

宫中侍从引

着考生们前往一处宫殿:()?()

“诸位暂且在宫中休息一夜,等殿试结果出来后再出宫。”()?()

有考生为人谨慎,想得多一些。猜测可能是怕结果出来前,他们在外头遇到意外,不如留在宫内安全。()?()

朝中偶尔也有开个持续几天的超级大朝会的情况存在,所以在前宫区域给百官预留了留宿的宫室。

2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最全的《大秦地府日常》尽在[],域名[(.)]2?2&?&?2

()?()

本次进入殿试的贡生只有几十名,远不如百官数量多,完全能住得下。

侍从一边引路一边介绍:

“诸位就住在文华宫,文华宫中设有藏书阁。若是觉得闷了,可以去藏书阁借阅书籍。”

“隔壁是武英宫,一般是武将们留宿的宫室。那里设置了小型的校场,如今无人居住,想习武也可以去那边。”

别的宫室他们就没有介绍了,显然只有这两个宫室是可以随意走动的。前宫的禁区不如后宫多,但作为外来者,大家也不至于傻到在皇宫里头乱逛。

考生们很快在侍者的引导下分好了暂住的宿舍,居住条件不算特别好,毕竟是用来临时住一住的,多的时候一间要挤好几人。

百官能挤,他们学子有什么挤不得的?何况学子人少,还不至于要多人挤一间。

宫中提供了换洗衣裳。

众人写试卷出了一身的汗,没有条件沐浴,只能打水擦拭了一下,换上干净清爽的衣衫。

不过直接就歇下的人不多。

大家都对宫中藏书感兴趣,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三两结伴进入了藏书阁,挑选书籍进行借阅。

借书处的宫侍说这里的并非孤本,都是印刷的副本。但依旧希望诸位查阅时小心一些,爱惜书本。如有不慎损毁,需要照价赔偿。

没人会在宫里做小动作坑别人。

所以大家全都相安无事地借了自己想看的书,离别人的书远远的,怕碰坏了让侍者以为自己是故意陷害的。

可能是受到考卷的影响,大半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借阅史书,其中想借阅和考题相关的那份史书者数量多些。原本还担心书不够,过去一找才发现,史书区域的书架上每本书都放了许多份。

那就不用争抢了,每人拿一本即可。

一人对数字敏感些,扫了一眼就能数出有多少本。他很快“咦”了一声,但犹豫着要不要出声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说有说的好处,不说有不说的考量。

书本数量恰好和考生人数一致。

同行的考生追问道:

“怎么了?”

那人纠结了一下,实话实说:

“史书应该是陛下故意留在这里供我等借阅的,数量和考生人数分毫不差。”

既然说了,他便决定出去和所有人分享这个发现。但更深层次的分析他没说,担心坏了陛下的安排。

考生们都挺听劝的,闻言立刻都去借了一本史书,回去翻看和试题有关的那一段历史记录。

哪怕其中有些人早就看过了,也并不介意再去研究一遍。很多细节他们不一定记得清

楚,当初看的时候也没刻意去记,或许存在偏差。()?()

秦政收到了侍者传来的消息。()?()

他对考生们的表现尚算满意:

?无字惊鸿提醒您《大秦地府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

“分享消息的那个,分寸拿捏得不错。”()?()

既展现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团队意识,又很有分寸

的没有贸然进行长篇分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考生们。

他很聪明,可以猜透设局者的意图。

秦政确实是故意留下史书给他们看的,而留下史书的目的,则和第二日的加试有关系。

考生们点灯夜读看完了那段历史。

第二天上午依旧有人继续钻研那段内容,觉得自己昨晚研究得还不够透彻。不过更多的人选择去了解其他历史事件,或者换自己昨日挑选的另一本书阅读。

直到用过午膳,考生们再一次被引到了昨日殿试的大殿。

他们心想,肯定是要公布成绩了。

唯有几个参透了奥妙的考生缄默不言,默默在心里回忆之前悉心研究过的史书。

入殿后,他们发现昨日的桌案还没撤。

问题不大,可能要坐在位置上等结果宣布吧,或许试卷还会下发回来,甚至有先生们的批复呢。

但也有人意识到了不对劲。

一位陪考官板着脸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沓试卷,开始挨个分发。

大家看了一眼,是昨日的试卷,还有他们当时在固定位置留下的姓名。当时答题并不是在试卷上直接作答的,而是有几张答题纸。

接下来是要发答题纸了吗?

另一位陪考官下发了数张空白答题纸。

扶苏在上首抱歉地说道:

“昨日的试卷不慎损毁了,诸位请重新作答吧。”

考生们:……

他们懂了,这次的恩科就是来搞人心态的。花样是真的多,也不知道皇帝陛下是不是故意想用各种意外情况考验他们。

没有人相信试卷真的损毁了。

但是新答卷要怎么写,却得好好斟酌。

是默写出昨天的答案吗?前提是能回忆起来所有细节,这是不是在考验他们的记忆力?

可如果要写昨天的答案,今天再写一遍好像没有多大的意义。陛下还特意给他们提供了史书查阅,他们查看完再写出昨天那份答卷,总觉得不合适。

只是他们又担心,陛下是不是想考验他们的诚实。考他们会不会趁机作出更好的答卷,抹消上一次的失误。

聪明人就是容易多想。

一时间不少考生都陷入了纠结,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

扶苏刻意停顿了片刻,观察了一番众人的反应。心里有了判断之后,才给出提示,告诉他们放心大胆地写。

“昨日诸位不曾了解过历史,作答时有些不太公平。如今想来你们都看过了,应当能够答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意思就是照着看过书后的想法重新写。

这下众人心里有底了。

陛下应该是想考核他们昨日看书看的如何了,能不能在短时

间内学以致用。是真的看了书,还是敷衍地随波逐流,书借回去就没有好好看。

扶苏给父亲发消息:

「能摸准上位者心思的还是少数。」

也难怪这批学子往年科举名不见经传,那些擅长揣测出题人意图的,早就在科举里崭露头角了,案首和经魁多多少少都拿过几回。

秦政对此并不在意:

「朕也不需要人人都能猜透朕的想法。」

擅长揣测上意的臣子有一部分就够了,其他的脚踏实地给他干活,做实事的能力更重要。

扶苏深以为然。

第二场加试结束,秦政命人将前后两份答卷放在一起。

他对考官们说道:

“先单独批阅两份答卷,进行评分。再对比前后差距,进行评比。”

他不仅要考学子们应对这些题目的能力,还要看看他们的进步效率。学习能力强且擅长自我纠正的,会更有前途一些。

考官们佩服地五体投地:

“是。”

陛下真是绝了,一场殿试不知道考核了学子们多少方面的能力。看似花活玩得多,其实都有深意。

在这种地狱模式里拼杀出来的考生,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其他人可没他们这么精彩的人生阅历,还能有皇帝亲自设置连环套锻炼他们。

考官有点嫉妒了。

虽然这批学子要应付稀奇古怪的试题,但他们受到的优待也是实打实的啊!

不用等进入官场之后再摸爬滚打,撞得头破血流。提前就能了解到官场需要他们拥有哪些本事,针对性培养,以后能少走不知

道多少弯路呢。

酸了。

这才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考生们第二次被拉回文华宫,又要再住一天。这搞得他们都有点条件反射了,怀疑是不是明天还得再考一场。

但想想应该不至于。

不过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大家回去更不敢懈怠了。原就是热爱进学的性子,这次过后更不会放下书本。

学海无涯,何况历史厚重又复杂,永远也研究不完。有空闲时间还是多读读书吧,总比出去玩耍要强。

周围的卷王都在努力,自己不努力岂不是要被比下去?不可,不可。

一人拿着书本厚脸皮地去请教另一人:

“苏兄,我观这齐国亡国之景,似与前朝某次危机相类。前朝天子莫非不曾读过史书,竟会犯下这等低级错误?”

齐国将领固守城池不出,国君怀疑他拥兵自重,责令他必须开城迎敌,于是齐国灭亡了。

前头那一朝的天子遭遇外敌入侵,将领也是固守潼关不出。国君命令他立刻出关迎敌,于是潼关就此失守,天子出逃。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在别人踩过的坑里,再踩一回。

苏姓考生好脾气地解答道: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