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22 章 大新闻(第3页)

<p>太监又不像朝臣那样背后有各种实绩支撑,裁撤起来非常容易,只要他一句话就行了。</p>

<p>比起朝臣,夏帝更信任宦官。</p>

<p>扶苏冷眼看着他罚完儿子离开,什么都没说。等人走远了,才和父亲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p>

<p>贿赂一个太监,可比贿赂朝臣要轻松多了。</p>

<p>以前灭六国还要费劲贿赂高官,那些人眼皮子可一点都不浅,东西给少了人家理都不理你。像郭开那种,还要求灭赵后去秦国继续当高官,胃口极大。</p>

<p>何况能当上臣子的,哪怕人家是个奸臣,眼光也比基本没读过书的太监长远得多。你可以骂他们奸诈自私,但不能否认他们是凭真本事当官的。</p>

<p>有时候这些人目光短浅,不是真的短浅到看不清危害。而是他们觉得那些危害与他们无关,或者自信自己可以脱身,别人倒霉了关他们什么事。</p>

<p>但太监不同,许多太监是真的没脑子,完全没给自己想过后路。</p>

<p>父子俩忽然有了主意。</p>

<p>夏帝这么纵容太监坐大,他儿子怎么能不有样学样呢?最好把下一任夏国君主忽悠瘸了,他们再借太监的手操控夏国朝政。</p>

<p>秦政的目光扫过在场几位皇子。</p>

<p>这几个年纪都大了些,不好糊弄。想要突然培养他们和太监亲近,其实并不容易。</p>

<p>而且母妃位分不低的话,其实是不会任由儿子和太监走太近的</p>

<p>。高位妃嫔懂得更多(<a href=" http:="" p="">

扶苏忽然想起什么,在纸上写了个“十”。

其实十皇子也到了进学的年纪,但他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不受宠,夏帝也就不怎么想得起来这个儿子。

事实上夏帝对底下的儿子都不怎么关心。

哪怕如柔妃这样被夏帝视为解语花,经常去探望的妃嫔,有宠爱又有位分,她生的九皇子也依然很少见到夏帝。

那就更别提什么都没有的十皇子了。

十皇子四岁才丧母,已经记事。

宫里妃嫔都不是很乐意收养他,高位分的自己有孩子,低位分有宠爱的想要自己生,低位分无宠爱的又没资格收养。

这孩子就这么耽误了下来,连个养母都没有。原本要是皇后没死,失去太子的情况下说不定会考虑养他。

秦政略一思索,也写下个“云”字。

云嫔,也就是那天万寿节被献给夏帝的帝师之女。她翻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在古代妥妥是“老姑娘”。

其实这个年纪是最佳的生育年龄,还不到高龄产妇的阶段。可在古代,但凡生孩子就没有不危险的。

秦政记得,云嫔入宫是为了权势。

如果大夏能长久延续,对她来说自然是生个自己的儿子最佳。养子登基如何能比得上亲子,到底隔着一层。

可父子俩知道大夏要完蛋,所以她要是给夏帝生了孩子,她就彻底逃不掉了,得跟着夏国一起沉沦。

回到秦国之后,扶苏调侃道:

“阿父当初灭六国后,不是还收用了那些国君的美妾?”

有没有生过孩子都不影响什么,秦人并不介意娶寡妇。或者说,寡妇还更受欢迎呢,毕竟好生养又有经验。

秦政瞥他一眼:

“朕是无所谓这些,不过夏人恐怕接受不了。”

夏国的儒学已经发展起来了,虽不至于到后头鼎盛阶段的禁和离再嫁等,逼着女子守节,却也对女性的要求提高了不少。

限制是先从贵族女性身上出现的,因为这个阶段限制庶民根本就不现实。

人们总会对有道德的人,要求更高的道德。而不会愚蠢到去和饭都吃不饱的人讲究道德,他们知道没用。

所以最先吃亏的反而是宫妃。

在夏朝,如无意外,宫妃是不能和离二嫁的,帝王死了也不行。当然,这个规定可能和道德要求没什么关系,主要是皇家不乐意放人。

但当这个风气向下蔓延到贵族女眷,那些守寡的贵夫人也不被看好二嫁,就已经上升到道德层面了。

他们认为二嫁女品行不好。

现在只是还没明文禁止,大风气也没有彻底压下来,可小圈层的倾向已经出现了。

还有一些女子被洗脑后自己束缚住了自己,觉得一女侍二夫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这样的女人怎么有脸活下去的。

秦政怀疑秦王灭夏后,这群妃嫔要是听说自己得入秦王后宫,能当场撞柱,死也要留个清白身。

扶苏想了想,诚恳地说:

“她们要是真想陪着之前的夫君也不是不行,我们又不一定会杀了夏国新王,说不定封个安乐侯呢。”

当初就是这个操作流程,有些君王的姬妾自愿留在大王身边,剩下那些才入了秦王后宫。

甚至还有哪儿都没去的,吕雉曾经安排过一些苦命的女子改头换姓去其他地方生

活。

她们有钱可以雇佣仆从护院,大秦治安还不错,又能立女户,孤身在外的日子也不至于提心吊胆怕被人欺负。

毕竟是贵族女子,庶民不敢来犯,其他贵族拉不下脸去欺辱独身一人的贵女。至于地痞流氓,开玩笑,大秦连街溜子都少,不事生产要被抓去徭役的。

大秦不养闲人。

秦政把话题拉回来:

“到底无子更好脱身,只是不知云嫔作何想法。”

部分女性比较心软,容易割舍不下自己生的孩子。但夏帝的血脉是肯定不能放任的,有了这种牵挂,夏国被灭后,宫妃干什么都不方便。

父子俩其实并不是必须和云嫔合作,只是最近最受宠的高位妃嫔只有她,找其他人会相对麻烦一些。

扶苏想了想:

“我去劝劝她。”

他们也不要云嫔立刻就收养十皇子,那样太明显了。

他们要的是云嫔承诺,稍微照顾十皇子一些,别让人夭折了。等日后秦国想推十皇子上位时,她以高位妃嫔的身份收养十皇子,给十皇子增加皇位竞争力。

有个高位妃嫔当养母,到底是更占便宜一些。

扶苏很快和云嫔搭上了线。

双方私下里见了一面,聊了聊未来的事情。

云嫔是乔装出来的,她很警惕:

“你说可以让我入朝为官,可你并非秦国公子,凭什么许诺?你们秦国又是依仗着什么,敢说覆灭夏国?”

云嫔的父亲虽是帝师,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夏国人。她们家祖上其实是海国人,但是早几代就迁居夏国任官了。

乱世中不讲究祖籍,就像大秦多的是祖籍六国的功臣帮着他们灭六国。

是以云嫔的父亲能有机会在海国灭亡后成为太子太师,而不是被先帝提防他是否会偷偷洗脑太子、为海国复国努力。

不是因为先帝相信帝师对夏国的忠心,是他单纯的觉得这些来外头发展的人才就没什么对国家的忠诚可言。

他们或许会忠君,对自己的伯乐君主掏心掏肺。但是故国就免了,没有帮自己和帮自己钦佩的国君实现理想抱负重要。

要不怎么一到汉朝就开始疯狂宣扬爱国思想,不就是怕再出现这种事情吗?效果还挺显著的,不少人见不得大汉灭亡。

先帝不信帝师忠于海国。

扶苏也不信帝师忠于夏国。

这不就巧了吗?

人才都是可以挖墙脚的,能挖一个是一个。没必要计较那么多,挖到就是赚到。

跟随帝师长大的云嫔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她不觉得转投他国有什么问题。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秦国到底有没有那个本事说到做到,还是他们单纯在说大话。

扶苏笑吟吟地反问:

“就算我们做不到这些,你云家又有什么损失呢?”

云嫔微愣,继而笑了:

“是啊,我只是云家的女儿,并非男子,又能有什么损失呢?”

贵族女眷从来不被当做继承人培养,但需要的时候,又得靠出卖身体撑起整个家族。

扶苏给了云嫔一个准话:

“大秦有九成的把握覆灭夏国,我与公子正入夏,正是为了探寻夏国的积弊和夏帝的软肋。”

云嫔眼中精光一闪:

“你是秦人?你为何会是秦人?”

扶苏编了个瞎话:

“我生母并非渊国人。”

云嫔恍然大悟:

“秦王布得一手好局!(笔趣阁#小说)[(.co)(com)”

她现在彻底明白了。

秦王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应该不是为了给夏国送质子——往渊国王宫里安插了美貌的宫女,勾引夏帝生下四公子。

当时的打算或许是想扶四公子上位,借此掌控渊国内政。没想到夏国横插一脚,要求三国交出质子。

秦王干脆将计就计,让四公子入夏。因为他意识到,借夏国的手更容易达成四公子继位的目标,还能顺便探寻一下夏国机密。

夏帝这是被彻底算计进去了!

秦王手段如此了得,显然是一代英主,而且心怀天下。

说真的,云嫔是不看好夏国一统天下的。真能一统,至于拖这几十年一直空喊口号不动手?

而且之前夏国灭个海国,治理吸纳就费劲得不行。别不是有命灭三国,没命坐稳皇位治理好三国之地,最后反被死灰复燃的三国余孽覆灭吧?

和除了口嗨什么功绩都没拿出来的夏帝比起来,秦王至少积极布局了。

秦国的质子都敢在夏国皇宫里拉拢人了,这你敢信?也不知道是艺高人胆大,还是真有什么依仗,不怕她说出去。

纠结片刻,云嫔说道:

“别的我不能保证,但稍稍照顾一下十皇子等和夏帝死后帮你们收养十皇子,这个我可以答应。”

对她没有损失,要她做的事情也不多,她是可以接受这个合作的。

扶苏颔首:

“这样就足够了。”

他们的合作脆弱且隐晦,彼此都不需要对方做太多的事,准确来说只是在给对方留一条后路。

拉拢云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云嫔的父亲是帝师。

别看现在帝师人已经人走茶凉了,那是因为他们家里没出一个当官的。一旦重新冒出能顶门立户的官员,之前那些门生就会立刻附庸回来,重新结成一个关系网络。

大秦灭夏之后,需要借帝师的名望来安抚这些夏国的旧臣。有这批人带头,来自旧贵族的反抗就会减弱很多。

而且在这种前提下,拉拢这个集团中官员的女儿,许诺她们入朝,其实是比拉拢家中男儿对大秦更有利的。

扶苏以前就玩过类似的套路。

他借吕雉的手拉拢了齐国贵女们,借口秦王不会任由齐国贵族随意入朝插手秦国政务,说服那些贵族之家放女儿入秦为官。

各族以为这是权宜之计,先放女性出来掌权。女性当官比男性更安全一些,对秦王来说没有威胁。

等以后隔阂消弭了,自然有家中男性上位的机会。这个时候女性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借用手中权势给家族中的男性继承人铺路。

殊不知大秦是在分化他们。

已经掌权的女子怎么可能舍得放权,拱手相让?她们尝到了甜头,当然会死死握住属于自己的权柄。

所以她们会主动出手打压家族里那些人,保证自己的利益。如此一来,就不需要大秦动手压制贵族了,人家内讧便能替他们解决麻烦。

女官只能依托于大秦存在,所以她们会拼死维护大秦的利益。

而无论是想要复国的旧贵族,还是想要踩着她们上位的旧贵族,都是她们的敌人,会被她们团结一致针对到死。

大秦非常需要这种和自己完全站在一条心的新贵族。

除此之外,前期女性入朝时,各家总得想办法出力帮她们升官吧?家族资源会向着这些人倾斜,大秦就能跟着吃到红利

后续他们意识到不对♂[(.co)(com),

想收回资源的倾斜也晚了。说不定族长之位都丢了,这种身份本就是谁掌权谁说了算的。

大夏贵族自然也能这么分化。

敌人还是不要太过团结为妙,不把他们内部搞分裂了,拧成一股绳对大秦只有坏处。

告别云嫔后,扶苏回去向父亲复命。

秦政听罢点了点头:

“朕已经命人去接触十皇子了。”

十皇子日子过得冷清,哪怕不至于和之前的质子一样惨,也没有好上多少。身边的侍从多有懈怠的,这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他们引着生了大公主的妃嫔见到了十皇子的凄惨,对方心善,便罚了那些宫人,让内务司把里头几个太过分的给换了。

要换人,自然就能趁机动手脚。

秦政果断将嬴家和自己收买的人加塞了进去,成功混入十皇子身边。剩下的就是看他们忽悠了,希望这几人能有足够的本事笼络住十皇子。

为了保险起见,秦政安排了好几个忠心又有心眼的送进去,总不能一个都哄不住十皇子。

扶苏则看向修改器:

“我发现如果我折腾一些特别不靠谱的事情,总能得到意外收获。”

万寿节那会儿小打小闹的,就很平静,事后也没引起什么震动。但是前后几次搞大新闻,效果就很显著。

不是惹得皇后被罚,就是暴露了大夏的政治弱点。

扶苏难免食髓知味:

“阿父,我们再试试?”

大事件才能引发大震动,继而将很多藏在水面下的隐患勾出来,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秦政略一思忖便点头:

“也好。”

扶苏有分寸,定然不会牵连自身。

于是扶苏开始耐心等待修改器刷新大事件,等了三天,终于等到了。

「夏帝设宴款待蛮国使者,宴席后双方前往校场比试。

蛮国想试试夏国勇士的武力,夏国也想借文学之事压蛮国一头,彰显自己的大国气象。

两边设下赌局,定好比试赛程。除却文武之外,另有音乐书画等一并作比。」

扶苏脸上全是问号:

“比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

以“德”服人的老秦人从来不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一向偏爱在战场上把敌人打残。在太子殿下看来,比这个除了能激化两国矛盾之外,毫无作用。

无论谁输谁赢,对方都不会服气的。只会想着下次嬴回来,并嫌弃对方不讲武德,然后火气越来越大。

扶苏是不知道,这类比试的剧情在架空背景的外交情节里,属于经典必备。

尤其爱和北边的草原民族比,或者和西南的夷族比。甚至还有海外倭岛来使嚣张跋扈,主动提出要和中原大国讨教。

秦政完这段后说:

“质子许是会被叫去观赛。”

到时候扶苏就有更多的机会搞事情了。

既然激化两国矛盾的机会都送到了他们眼前,不把握住的是傻子。他必得挑拨到两头打起来为止,不然岂不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时机?

扶苏想了想:

“只有蛮国还是太少了,不如把渊国也加上吧?”

秦政提醒他:

“渊国最近没有派遣使者入夏。”

扶苏觉得这不是问题:

“修改完就有了。”

秦政:……

强行增加外交活动是吧?

扶苏已经兴致勃勃地改完了:

「夏帝设宴款待蛮渊使者,宴席后三方前往校场比试。」

虽然后头的各种蛮国和夏国的互坑他没改,但问题不大。渊国人都来了,难道还能当真坐着看戏?就算不改,也是会闹起来的,改成这样就足够了。

由于大事件是提前半个时辰触发的,所以半个时辰后宫里就得出现渊国使者。

秦政就等着看渊国要怎么凭空冒出一队使者来。

如果从现在起,渊王产生了要派遣使者入夏的想法。那么即便使者立刻出发,也得快马加鞭走上半个月,才能抵达夏国都城。

可如今只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半个时辰后,渊国使者如期而至。秦政也收到了外界紧急送来的密信,告知公子正有渊国使者出没。

密信中写道:

「渊王秘密派遣人手潜伏在夏都之中打探消息,听闻夏国要设宴款待蛮国,借此商议联合攻渊的大计。

一时情急,竟然主动暴露了身份。他们前往鸿胪寺自报家门,宣称是刚来夏国的渊国使臣,要求一并参加此次宴会。

也不知他们是从何处得知联军攻渊的虚假信息,可是公子高瞻远瞩,提前布局骗到了他们?」

秦政:………………

修改器,你是会圆的。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假消息是修改器编的,和我们没有关系(无辜猫猫歪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