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家人与老师(第2页)
“好。”
李讲点点头。
李讲走了,没有引发什么滔天的波澜。
离开的消息只在特定的群体中传开,百姓知道的不多,甚至当他还在洛阳。
因为,李讲刚走没两天,《长安报》上便又出现了一篇他的作品。
“《师说》?”
买到首批报纸的读者看到题目后,无一不怔了一下。
“文王这次的主推内容,不是诗词,不是小说,居然是一篇文章?”
众人很吃惊,因为李讲已经很久没有发表文章了。
拿到报纸,人们情不自禁的展开往下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看到这一段开篇,许多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读书人,更是忍不住拍案叫绝。
因为,古往今来,讨论师者的作品不少,赞颂老师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却很少有人一针见血的点出“师者”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也……文王之才,经天纬地,可想而知,从今以后,所有的师者都会以这三点作为目标。”
人们赞不绝口。
不愧是古往今来,第一位“文王”,用词遣句恍若鬼斧神工。
不用说人们都能猜出,单是这一句话,便必然流传千古,成为名言。
一些人兴高采烈,迫不及待的阅读下文。
而有一些人,则面露异色,心中暗想,为什么文王要突然写一篇关于“师者”的文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在第二段,李讲狠狠的抨击了现如今,不兴拜师的风气,并且直言。
在古代,一些博闻广见,才高八斗的圣人都不介意拜师,可在今天,一些才学远远不如圣人的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刚看完这个段落,各方便炸开了锅。
各个酒楼,到处都是盛赞李讲的声音。
尤其是那些年迈的老者,更是深以为然。
“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未做出一番成绩呢,便眼高手低,这个老师资历太浅,说出去不好听,那个老师作品不够,说出去没面子。”
有人道,“可他也不想想,文王那样的才子,会收他为徒弟吗?”
四面八方,热议不断,许多人都言之凿凿的声称,这是李讲回京后发现的问题,文院中存在学风不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