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9章 国课闾阎须两全(四)(第2页)
盐商们之所以这么做,不仅导致灶户的贫困,使得灶户被盐商们掌握,也是私盐产生的原因。王国光就说道:“灶户煎盐,总期各商收买,以资糊口。今则商办日乏,每至旺煎之时,商不收盐。加以商之于灶,大桶重斤,多方取赢,又复勒令短价,拖欠不清。于是灶户之盐,不乐售于商,而售于私。”
盐商对于灶户的百般克扣,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私盐泛滥,朝廷根本无力禁绝私盐,而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局面,对于盐商们来说,盐商通过各种方式压低食盐收购价格,而在行销口岸以囤积居奇、掺假等方式任意抬高卖价,以牟取暴利。同时在正盐之外,夹带、影射大量的私盐,加价销售。
张居正是湖广人,他是很了解湖广的盐价的,他就说道:“陛下,淮盐出场,场价斤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至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愈远愈贵,盐色愈杂。霜雪之质,化为缁尘,乡曲贫民,有积日累旬,坚忍淡食者矣。此非正课致之,而商人积弊累之也。”
盐商们为了抬高价格,经常会采取各种方式,盐船故令迟到,使盐价腾贵;或诡称盐将缺乏,致百姓抢买,顿收数倍之利。还有就是直接掺假,掺和污泥、杂入皂荚、蛤灰等作伪行为,以次充好,使盐质更差,这些都是朝廷的盐政败坏,他们不仅从正盐中牟取决利润,还要大量的夹带私盐,从中获取利益。
其实现在的情况已经是非常明确了,之所以造成朝廷盐政败坏,私盐横行,折色等事项确实是极大的推动了这一进程,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朝廷无法控制食盐生产,导致盐商趁机控制这些灶户,朝廷原本的所谓恤灶措施,也都成为虚文,不能够起到防止灶户被盐商控制的目的。
除了这些手段之外,盐商们还经常使用淹销补运这一手段来欺骗朝廷,所谓补运,就是盐商在装盐时,本来一船就能装下其所领之盐,他却分成三船或四船,如果一船遭受水淹,盐商就上报全引之船遭淹,请求补盐。因为朝廷规定,所补之盐免课,且可优先售卖,盐商常常以此法获得额外利润。用这种方式明目张胆的夹带私盐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