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爱二顺渝可 作品

第2117章 三更半夜,刀光剑影(第2页)

信鸽在空中飞翔,终于到达目的地。

洪水亮取出信鸽腿上的信,飞快地看一遍,嘴角斜钩,暗忖:天助我也!

他连忙拿这信去找朱大人,说:“大人,京城那边的探子说,没有丝毫关于封爵的风声。”

“上早朝时,甚至没人提起这事,这显然不正常。”

朱大人如同被泼一盆冷水,透心凉,抬起右手,重重地拍桌,恼羞成怒,不知向谁发问:“为何骗我?”

他为官多年,多多少少知道封爵位的流程。此事不仅要皇上同意,还要吏部、礼部商量出细则,还要文武百官拥护才行……

洪水亮趁机说:“大人,事出反常必有妖。”

“不如请高人算一卦,看看您如果进京去,是凶,还是吉?”

朱大人大手一挥,说:“快点把算卦的人连夜请来!”

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圣旨上明确说了,让他即日启程进京。

今天勉强能以收拾行囊的理由拖延半天,等到了明天,就必须出发,无法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否则就是对皇帝大不敬,不忠心。

洪水亮马不停蹄,立马亲自去请本地最有名气的老道士。

老道士一听说是总兵大人邀请自己,不敢推辞,欣然赴约。

但是,走到半路时,老道士的脖子旁忽然多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剑。

洪水亮威胁他:“照我的话办,否则送你去见阎王。”

老道士心惊胆战,冷汗都出来了,连忙答应:“行!”

洪水亮收剑入鞘,凑到老道士耳边,说悄悄话。

老道士心惊胆战,点头如捣蒜,不敢不从。

等到了朱府,老道士算卦,非常肯定地说:“这是凶兆!大凶!”

“朱大人千万不能去京城,否则就是猛虎掉进陷阱里。”

朱大人一听这话,瞪大双眼,又惊又怕,连忙问:“是否有办法化解?”

“该做什么法事?”

——

当朱大人忙于搞迷信时,唐风年低调地夜行,仅仅带着白捕头和几个护卫,登上城楼,眺望城外的灯火。

并非看百姓家的灯火,而是特意观察兵营的方向,看看是否有什么异动。

城外的兵营听大同总兵号令,而这城楼目前由知府衙门的官差把守。

这几天,唐风年和石师爷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大同府的城墙又高又厚,易守难攻。如果真的面临有人起兵造反的恶劣情况,一定要及时关闭城门,然后飞鸽传书,等待援军到达。

为了使这个计划更保险,知府衙门悄悄在城内囤粮、囤水、囤竹子、囤武器等东西。

之所以囤竹子,是为了用竹子做弓箭。

用弓箭射敌人,远距离作战,适合以少敌多的情形。

唐风年虽然不是武将,但平时没少看兵书。

至于囤粮食、囤水,为了避免城内百姓闹饥荒而产生内乱。

唐风年生性谨慎,尽量多做准备,有备无患。

此时,他的黑色披风被夜风吹得向后飞扬,他站在这天地之间,长长地叹气。

看看兵营的火光,又仰头看看凄冷的月亮,喉结滚动,在无声中泄露他的紧张。

最近,看守城门的官差经过白捕头的精挑细选和严格训练,都对唐风年忠心耿耿,而且本事不小,个个等着立功,丝毫不敢偷懒。

过了一会儿,赵宣宣派肖画戟和彭力士送夜宵来北城门这里。

唐风年丝毫不摆架子,亲手为镇守城门的官差们发夜宵,又问他们冷不冷?累不累?

这笼络人心之事,他做的时候,显得自然而然,丝毫不像虚情假意。

蒸饺、包子、烧麦、馒头、果子……

官差们吃得津津有味,高高兴兴,同时受宠若惊,心里有些温暖和感动,纷纷回答:“一点也不累。”

“热血沸腾。”

“知府大人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

唐风年面带欣慰的笑容,挨个儿拍拍他们的肩膀,把笼络人心当成至关重要的事,而不是走过场。

他坚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是道?道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至关重要。大人物如舟,小人物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