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甜甜 作品

第12章 女尊:夫郎是个娇气包12(第3页)

温黎见小公子有经商的天赋,写了几张配方,让小公子用在他的嫁妆铺子里面卖,又让春景看着人别让人累着。

本来只打算让小公子不那么无聊,不胡思乱想,没想到小公子还真做出了点成绩,晚上乐呵呵地拿出账目,给温黎看他挣了多少钱。

温黎看到后,想了想,从一个柜子里搬出一个一人高的麻袋出来。

小公子好奇地托着没怎么凸起的肚子,围着地上的麻袋转,“妻主,这里面是什么啊?”

“你自己看看。”温黎示意他自己看。

小公子带着好奇心,打开了麻袋,一时间屋子里折射出金黄色的光。

小公子不是没有见过金子,也不是没有这么多钱,他的陪嫁就不止这些。

但是妻主能有这么多金子,着实惊到了小公子。

不过小公子也没有问哪来的,妻主相信他,他也应该相信妻主。

“这些金子放在这也是放着,你拿去开铺子还能源源不断的生钱。”从三皇女那拿来的金子一个个已经被温黎用内力捏地看不出原形,就是三皇女来了也保准认不出是她的金子,可以放心大胆地用。

“那我就不客气了,一定给妻主翻倍的挣回来。”妻主将全部身家托付给自己,小公子又是暖心,又是责任感满满。

“也不用,主要是给点支持,没了也不是多大的事。”反正是无本的买卖,就是有本的买卖,温黎也不会心疼,小公子开心就好。

小公子不干啊,发誓要加倍挣回来。

温黎看着干劲满满的小公子,突然不知道拿出这些黄金是对还是不对。

好在小公子虽然干劲十足,但是顾惜着孩子,没有过于劳累,温黎这才放心。

温母这边房子也已经找好了,靠近郊外的一处大宅子,离县衙也不是很远,算是县城和郊区的结合部。

既连接了县城的繁华,又囊括了郊区的好山好水,同样是三进的宅院,比京都温宅小,四时风景更让人惊艳。

“这样好的宅子为什么要卖?”来看宅子的小公子很满意,也有不解,要是他有这样一个院子,又不缺钱,肯定留着,有兴趣时来住住多好,“难道是卖家缺钱?”

说到这温母叹了一口气,“还不是北方边境的兵祸闹得,这两年越来越严重,就是这边有些距离,那些个富商也担心哪天打过来,有点门路的大都卖了家产,到江南富裕之地扎根了。”

温母怕别人知道她是县令的老母亲,故意卖人情给她,特意打听了许久,所以对里面的情况也很了解。

“情况这么严重吗?”小公子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养胎,但是最近生意上的往来多了,也知道点北方兵祸的事情。

可出来时看着街道上人声鼎沸,完全没想过兵祸会离他们很近,不禁有些担忧。

“别担心,你们我还是能保护好的。”温黎是县令,自然了解的比他们更清楚,以她多世的眼光看,国内若是安稳,边关暂时不会有失,国内若是有什么祸事,这边关怕是要悬。

她已经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路尚书,路尚书也知道事情的严峻性,可是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时发生的,幸亏温黎她们离得算远,只能让温黎在那做好准备,她尽快将人调回来,也会劝女帝加强边境的戒备。

温黎只是一个县令,手里面没有兵,她就尽量训练手下衙役的武力,更换县衙里的兵器,改进后的弓弩她还给路尚书寄去了图纸,希望朝廷能够重视。

下一步加固城墙,这是大工程,人力财力物力都不可缺,一时急不得,毕竟她也才来当县令一个多月。

“前朝时北方的外族哪里有这样的胆子,都是现在的朝廷太怂了,女帝也不是个能干的。”温母突然义愤填膺,嘴中也没个忌讳。

好在这里没有其他人,温黎才没有出声阻止她,这女帝确实当的不怎么样,她很难对女帝升起什么敬畏之心。

小公子对女帝和朝政上的事情了解的不多,但是偶尔从阿娘口中听到的只言片语,让人很难想象女帝是什么英明的人。

“前朝我只在书上看过,也快百年前的事情,当真有娘说得那么厉害吗?”

温黎了解这个世界时,曾看过一本禁书,说现在的王朝第一任女帝是篡位而来的。

只不过这个说法百年后民间已经很少流传,毕竟那么长时间,前朝遗民能有几个活着,没读过什么书的老百姓只会关注当下。

“长辈口口传下来的,当然是真的。”按理温母也没有见过,可是她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前朝生活过一般,甚至说前朝更像是她的信仰。

看着这样的温母,想想温母一直不愿意说得秘密,应该就跟前朝有关了。

说不定温母和原主跟前朝皇室还有点关系,只是时间这么久远,就是真的跟她们有关,想要做什么力挽狂澜的事情也难。

“再看看吧,要是确定喜欢,咱们就买下来。”温黎也要再看看,暂且能继承皇位的皇女都不怎么样,这皇位谁坐两说。

现在最重要的是囤积实力,外放也不是没有好处,到时候真有什么事情发生,不一定非得在这一家手下干活,自成一家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古代这样不平等的社会,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最安全。

宅子最终选定在那一处,温家一家陆陆续续搬了进去,彻底在此处安了家。

兵器图纸没有被广泛采用,温黎也彻底看清局势,开始给自己铺一个平坦大道。

小公子赚来的钱全都填进温黎这个窟窿,但是小公子乐意啊。

小公子怀孕四个月的时候,南方发生了水灾,女帝派皇太女赈灾,这一阵赈灾反而出了祸事,一时间南方出了乱子,一股反贼裹挟着灾民四处生事,杀了不少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