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门丧彪 作品

第1179章 确定死亡时间原因(第2页)

小林整理着提取的检材——颈部涤纶碎片、指甲缝残留物、胃内容物样本、手表表壳、腐败组织切片,每一份都标注着详细的解剖位置和时间。“那抛尸时间呢?”她问道,“尸体腐败到这种程度,从死亡到被埋进工地地基,中间应该间隔了几天?”

张林走到解剖台旁,再次观察尸体的腐败静脉网:“巨人观通常在死后3-5天形成,结合工地10月7日发现尸体,抛尸时间应该在10月5日至6日之间——也就是死亡后4-5天,此时尸体开始出现明显腐败,嫌疑人可能担心尸体暴露,选择将其埋进即将填土的地基坑,试图掩盖罪行。”他补充道,“现场发现的铁锹头、黑色布袋和连帽衫男子询问填土时间的行为,都印证了嫌疑人对工地环境熟悉,且有计划地选择抛尸地点。”

当尸体被重新装入防腐袋时,解剖台上残留的腐败液体和组织碎屑已被彻底清理,只剩下标注着编号的检材瓶整齐排列。张林看着小林整理的解剖报告,在“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栏目的结论处画了圈:“这些结论需要技术科的进一步验证——涤纶纤维的成分分析、指甲缝残留物的dnA检测、手表表芯的损坏原因鉴定,尤其是dnA结果,若能匹配到嫌疑人,将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

解剖室的通风系统仍在运转,腐臭味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消毒水的刺激性气味。张林摘下乳胶手套,指尖因长时间用力而泛白,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想起东方花园工地那个尚未确认身份的死者——或许在这些冰冷的解剖数据里,藏着他身份的线索,也藏着指向凶手的密码。小林将检材送往实验室时,脚步格外轻快,她知道,这份详细的尸检报告,将为李明团队的侦查工作提供最关键的方向。

刑侦支队信息研判室的日光灯管在午夜时分开始“滋滋”作响,灯光忽明忽暗,把满墙的失踪人员照片照得斑驳。小周把法医张林送来的尸检核心特征贴在白板中央——“男性,35-45岁,身高172±2Cm,右手食指有抓伤,佩戴锈蚀手表(指针停10:15),死亡时间10月1-4日”,红色马克笔在“10月1-4日”上画了三道粗线,笔尖划破了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