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玖玖 作品

第899章(第2页)

“首先,沈隽意虽然查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性质如何定义,还是有商榷余地的。我们可以联名上书,说明这些都是工作中的正常疏漏,不应该太过苛责。”

“这个主意不错。”另外一个官员也附和道,“我们还可以从沈隽意的动机入手。他刚到户部不久,就对老同僚下手,明显是想要立威。我们可以说他这是为了个人前程,故意生事。”

陈宏达听了这些建议,觉得有些道理。

这些老官员的建议确实老辣:“还有别的章程吗?”

另一个年长的官员提议道:“我们还可以从流程上入手。沈隽意查账的手段是否合规?他有没有经过尚书大人的首肯?”

“有没有按照户部的相关条文进行?如果手段不当,我们就可以质疑他的查账结果。”

“对对对。”陈宏达眼中闪过兴奋,“沈隽意这次确实有些操之过急,很多流程都没有走。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越权行事。”

几个人商议了大半夜,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反击计划。

他们这些在官场浸润多年的老狐狸,对于如何进行政治斗争可谓驾轻就熟。

他们决定从多个角度对沈隽意进行反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这些老官员虽然精明,但他们低估了皇帝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也低估了沈隽意的执拗程度。

首先是王文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私下里找到陈宏达,面露难色地说道:“陈侍郎,这件事我仔细想了想,觉得我们还是不要掺和的好。”

“为什么?”陈宏达急切地问道,“你之前不是说要支持我吗?”

王文昌谨慎道,“我听说皇上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甚至专门召见了沈隽意。陈侍郎,您在户部这么多年,应该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

“可是我们说的都是实情啊。”陈宏达据理力争,“沈隽意确实是在故意挑事,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陈侍郎,您说的可能是事实,但问题是皇上怎么看。”王文昌叹了口气,“如果皇上认为沈隽意是在为国尽忠,那我们的说辞就是在给忠臣泼脏水。”‘到时候不仅帮不了您,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我在这个位子上好不容易干到现在,可不想因为这事儿前功尽弃。”

陈宏达听了这话,心中涌起一阵绝望。

他没想到,连最亲密的盟友都开始背叛他。

这就是官场的现实。

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友谊都是虚假的。

但他还是想要垂死挣扎一下,故而在陆晨阳召集他时,他从容地拿出了一叠账簿,“尚书大人,关于沈侍郎提出的盐政司账目问题,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调查核实。”

“关于那十万两银子的差额,并非去向不明,而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必要投入。”

陈宏达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些银子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第一,改善盐工的生活条件。大家都知道,盐工的工作环境恶劣,如果不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就会影响产盐效率。我们修建了新的工房,改善了饮食条件,这些都需要银子。”

“第二,维修和改造盐场设施。盐场的设备经常需要维护,晒盐池需要清理和修缮,这些都是必要的开支。”

“第三,应对天灾。这几年南方多雨,有些盐场受到洪水冲击,我们不得不花钱进行修复。”

沈隽意冷冷地看着陈宏达,等他说完才开口:“既然如此,那陈侍郎解释一下,既然这些都是正当的开支,为什么在账目中没有详细的记录?为什么没有相关的支出凭证?”

陈宏达早有准备:“沈侍郎,你这话就有失偏颇了。”

“这些开支虽然是必要的,但很多都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支出。”

“比如洪水冲毁了盐场,我们总不能等着走完所有流程再去修复吧?那样的话,整个产盐都要停止,损失更大。”

“所以你的意思是,为了应急,就可以不留凭证,不做账本记录?”沈隽意追问道。

“不是。”陈宏达振振有词,“我们有内部的记录账本,只是没有按照户部的章程格式来做。毕竟盐政司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的财政支出章程来要求。”

陆晨阳皱了皱眉头:“那账本现在在哪里?”

“在盐政司那边。”陈宏达回答,“我已经让刘司长去整理了,很快就能提供给大家查阅。”

沈隽意冷笑一声:“即使有所谓的账簿,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支出从来没有向户部汇报过。按照章程,超过一定数额的支出都必须向户部报备。”

陈宏达并不慌张:“但是,事情特例特批。当时的情况是那段时间正值边境不靖,朝廷忙于军务,户部应接不暇。而且,这些支出虽然数额不小,但分摊到几年时间里,每年其实也不算太多。”

“小事?”沈隽意嗤笑,“十万两银子还是小事?陈侍郎,你知道这十万两银子能养活多少百姓吗?”

“沈侍郎,你这话就有些苛责了。”陈宏达反击道,“我们花这些银子是为了提高产盐效率,最终受益的还是朝廷和百姓。你不能只看支出,不看成效。”

顿了顿,他抬起头,以一种不跟你个年轻人计较的态度,说道:“至于盐价收取的问题,沈侍郎说我们的收取低于朝廷规定,这确实是事实,但这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的变通处理。”

“各地的情况不同,如果严格按照统一规制执行,反而会出问题。”

“比如有些地区的盐质量不如其他地区,如果按同样的章程收税,就不公平。有些地区的运输成本高,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宽免,盐商就不愿意经营,最终影响的还是盐的供应。”

陈宏达越说越流畅:“这种变通处理,其他几部也是有先例的。比如田赋的收取,不同地区的章程也是不一样的,这都是考虑到实际情况的结果。”

沈隽意不为所动:“陈侍郎,你说的这些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如果真的是为了照顾实际情况,为什么其他地区都能按章程执行,偏偏你负责的这几个地区不行?”

“而且,这种‘灵活处理’为什么从来没有向户部请示过?按照规定,任何偏离章程的做法都必须事先得到批准。你这样做,实际上是擅自做主。”

陈宏达脸色微变,但很快又镇定下来:“沈侍郎,你别血口喷人。我们这样做,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朝廷的政策。如果严格按照统一章程,反而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而且,变通处理在各部门都是常见的,只是没有明确写在条文里而已。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请示,那地方官员还怎么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