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别拉上我(第2页)

虽说离科举还差一年,可是何雨柱对于诗书的理解已经越发深刻,何雨柱在创作之余,也经常受到老师、大儒们的指点,再加上冯炜经常与他探讨朝政大事,让他更快地适应社会,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就更加符合时代趋势。

这并不是说何雨柱的思想落伍了,而是他变得更加实际了。

比如说,某一天,某个天赋异禀的人,想要在奴隶制度尚未完全废除的时候,进行一场大改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卵破人亡,一了百了。

随着何雨柱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人文观念等认识的加深,他更有能力将这些新的东西与时代结合起来,为自己所用。

在唯物论中,这叫做现实主义。

随着何雨柱逐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他的创作也越发顺畅起来。

诗贵在意,文章贵在意。

文字的表述方式,无非就这么几种,读了这么多书,弄出一些花样来,还是很容易的。

任何一部经典,都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支撑。尽管这么一段优美的文章,经过几年的时间,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彩。然而,作者的理想,却如同一道永不熄灭的明灯,为他的文章点亮了光芒。

科举制是一种被束缚的跳舞,它当然不可能成为后人的遗产。但是,好坏之分,正是作者的思想,这是无可置疑的。

能参加这次会试的,无一不是才华横溢之辈。

何雨柱觉得,自己的文笔,已经不输给任何人了。在他的思想中,有一个新民族主义和一个传统的大文人,因此他是自信的。

在高考中,心态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何雨柱自信满满,从始至终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当他看见题目之后,先是很是镇定的回忆了一遍题目的内容,而后迅速的将题目筛选了出来,接着便提起钢笔,在草稿纸上书写起来,接着便直接进入了答题模式。

四卷四卷,三卷五经,题目很多,不过何雨柱此时却是精神一振,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整个早上,他就完成了七道题,随后,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完成了四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