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 作品

第70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们是为我而死(第2页)

  朱棣察觉到杨轩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忍不住出声。

  “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忆。”杨轩擦了擦眼角的泪,平复心情。

  朱棣没有再问,既然是不好的回忆,那他就没必要再揭人伤疤。

  与杨轩认识几十年,他还没见过杨轩如此失态。

  “你要不要先休息一会儿?”他关心道。

  “也行!”杨轩点点头。

  刚刚消耗了不少精力,休息休息,也能整理一下思绪。

  平日里闲暇时,他喜欢拿来读书,尤其是史书。

  上辈子没学好历史,以至于来了这里两眼一抹黑,为了补上这方面的不足,他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而对于倭国,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这个国家。

  在他的安排下,暗卫通过海贸赚了不少钱,现在情报范围已经辐射到大明的周边国家。

  倭国自然也有暗卫的情报人员。

  短暂的休息了下,杨轩再次看向朱棣。

  “通过郑和出海与海外各国建立联系,你也知道了,我们大明的技术实力,领先于全世界。”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其他国家的人会想方设法的学习我们的东西。”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尤其是《永乐大典》,上面记载的技术,可谓是无价之宝。”

  “是万万不能流出去的。”

  “我提议,设立关于《永乐大典》的律法,任何人,胆敢将《永乐大典》私自售卖给外邦之人,以叛国罪论处,诛九族。”

  “同时,为防止外邦人买通大明百姓,帮他们购买《永乐大典》,各关口,市舶司,水师,对外邦之人也要严加检查。”

  “另外,刊印《永乐大典》的时候,对于技术等可以提升国力以及军事实力的内容,暂且就不要印了。”

  朱棣跟着点点头,他自然明白这些。

  就像杨轩方才说的,敌人乘坐着宝船,架着大炮来袭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他不是那种安于享乐的皇帝,居安思危这四个字早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在有些方面,他和杨轩的想法是一样的。

  就比如:半死不活的邻居才是好邻居。

  接下来,朱棣和杨轩围绕《永乐大典》谈论许久。

  甚至将姚广孝也请了过来,一起商讨。

  最后的结果就是,对于能提升国力,增强实力的东西,要严防死守,严禁流出海外。

  对此,还需要增设新的律法。

  ……

  次日,朝会上。

  礼部官员弹劾杨轩擅杀倭国使臣。

  他们也肩负着外交的责任,对于此事,自然是要表态的。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以及赵王朱高燧全都愤怒了。

  朱棣更是冷冷的看着对方。

  毫无疑问,老朱家的人,全都无脑站杨轩。

  众官员见情形不对,立马落井下石,弹劾的弹劾,揭发的揭发,哪怕是不善言辞的武将,也会说一声臣附议。

  最后,弹劾杨轩的官员被朱棣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诛了九族。

  这也让百官认识到,有些人,不是他们能招惹的。

  处理完这个扫兴的官员,朱棣就将昨天和杨轩与姚广孝商议之事抛了出来。

  虽然一开始有不少官员不理解朱棣为何要这么做,但随着朱棣将理由缓缓道来,太子朱高炽首先就明白了自己老爹的用意。

  立马站出来表示支持。

  随后太子党的官员们也跟着附和。

  汉王党也不甘落于人后,皆表达了支持的意思。

  事情就这样顺利通过。

  接着,朱棣命刑部会同大理寺、督察院尽早将相关律法设立好。

  然后就是对全大明范围内开展一次彻查,看看有多少外邦之人偷大明的文化,技术等典籍。

  散朝后,各部门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埋怨皇帝这是没事儿找事儿。

  外邦之人仰慕天朝文化,学就学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只是一些奇技淫巧,用得着那么重视吗?

  诸如此类的想法,还有不少。

  没办法,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不在意技术外流,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