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教导与察访(第3页)
“羊毛是自己卖掉吗?”邵勋问道。
“是哩。”老翁说道:“村西头黄家有织机,听说是从邺城请人打制的,他家有钱,大儿子在军府当部曲长史。”
邵勋点了点头。羊毛纺织机械出来没多久,才迭代了一次,且新机器并未普及开来,流传到民间的还是老式大型机器,置办成本确实不低。
要想让羊毛纺织机器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有羊毛衣物么?”邵勋问道。
“有两件,给我儿了。”老翁说道:“拿羊毛向黄家人换布,攒了许久才攒够,一口气做了两件,全给大儿子了。”
“令郎是……”邵勋问道。
老翁悄悄看了他一眼,道:“这会应已在幽州了。”
邵勋恍然,原来他儿子便是左羽林卫出征的三千六百人之一。
“杖翁想必是觉得燕山天寒,故遗儿毛衣。”邵勋说道。
“是。”老翁说道:“仆以前当过世兵,知天寒地冻时有多难熬,有毛衣御寒,却暖和太多了。我儿着此衣,便是春寒料峭时在山间行军,亦能忍受得住。”
“不错。”邵勋听了很高兴,道:“毛衣有了,手衣呢?”
“以前没见过,正让儿媳去会的人家学呢。”老翁说道:“不过毛布做的手衣不行,我儿找人做了个皮手衣。”
“令郎是个精细人。”邵勋笑道。
“手衣”就是手套。
很早就有,但多为锦缎做的,流行于贵人之间,与其说保暖,不如说装饰。
普通人也有,材质多为皮革,但很少见到,并不流行。
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更常见一些,同样是皮革材质,有的露指,有的不露指。
邵勋军中开始配备皮手套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了,且覆盖面很窄,同样没来得及普及。
不长期在苦寒地区生活、作战,毛衣、皮手套之类很难自然普及下去——高句丽人的进贤冠耳部较大,很明显可以衬以毛皮给耳朵保暖,这就是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家里养了几头羊?”邵勋又问道。
“冬天卖了一些,还剩二十余头。”老翁说道。
“怎么养的?”邵勋好奇道。
养牲畜不是说随便就可以养的,事实上羊挺能吃的草料不够怎么养得起?
“军府外有地,湿哒哒的,水坑一个连一个,芦苇和草都长得挺茂盛。”老翁说道:“我家每日赶羊去吃草。”
“那是顿丘县的公地吧?虽然荒着,但并非军府所有。”邵勋问道。
老翁点了点头,道:“乡佐来过一次,不过没人理他,就再也不来了。地荒着长草,无人问津,赶些牛羊过去吃草还能贴补家用……”
邵勋不置可否。
荒地多、开发程度低也有好处,理论上来说,草也是一种资源,被牲畜吃了后转化为肉奶、皮革、毛发等等,而且这种活小孩就能干,无需占用主要劳动力。
看起来军府百姓的收入并不止那二百亩农田,事实上他们还驱赶牲畜到荒地上吃草,或者去森林中打猎、采集。
如果哪一天这些荒地也被开发出来,这些府兵的收入可能要下降一大截。
又随意聊了一会后,邵勋让人取来二十匹绢,笑道:“收下此绢,请匠人做一台羊毛织机吧。”
说罢,转身离开了这个宁静的农家小院。
三月初八上午,邵勋一路向东,驻跸清河。
这个时候,慕容鲜卑的使者几乎同步抵达,请求入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