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麦客 作品

感谢(非完结感言)(第2页)

第二个原因是我这个人喜欢用直观的数字、小人物的生活、风气的变迁来描述整个社会的变化。

尤其是第一点:数字。比如,财政收入是多少?分门别类的话,这个税是多少,那个税是多少,这个开支多少,那个开支多少?

一定要直观,要有数据支撑,而这个数据还不能胡诌,得有依据。

依据在哪里?当时的资料。很遗憾,唐末资料较少,晋末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社会上出版的有关这时期的书籍,往往也大而泛之,空洞无比。

比如一个家族,其成员、部曲、奴婢的衣食住行,书上只有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但具体数量呢。没有。

本书中的模型,都是我用隋唐时的用度结合此时的实际情况,倒推、修改而来的。

最近写的高昌国的资料,数据为什么多了起来?因为吐鲁番出土了大量文书啊。

当地气候干燥,文字无论记在哪种材料上,都容易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出土了很多资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研究唐史的,必然绕不开吐鲁番文书,很多唐代中原习俗细节是靠吐鲁番文书推断而来的,注意,是细节。

资料真正多起来,其实要到两宋了,更准确地说是南宋,因为北宋时期资料还是不够丰富。

而南宋被灭后,因为江南大部分地区是和平接收,因此资料被大量保存下来。

到了元代,生产力大发展,资料更多,包括各种民间笔记。

明清两朝进一步增多,甚至有些原始、基础材料(各种档籍)都保存了下来。

所以,下一本书我写元明清三朝,具体什么时候暂不透露。

我已经买了几十本书了,电子版纸质版都有。上班路上用耳机听电子版,到家后再看纸质版,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