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汾水之誓(第3页)
晋君周当然想成为天子周,可是又不想将恶名全背了,有卿大夫冲锋陷阵自然是最好。
真将事情给办成,晋君周也能学着赵匡胤和陈友谅来一句: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呐!
“这鼎……”邯郸旃其实想问将鼎摆在这边做什么,他看到楼令扫过来的眼神比较冷,没有敢将话说完。
楼令比了一个登台的手势,率先向着台阶走过去。
一众卿大夫以及随扈到了上面平台,风太大吹得裙摆一直往上掀,幸好有玉佩给压住。
他们耳朵里传来旗面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声音,借着高度遥望周边的环境。
“大好山河,不是吗?”楼令说道。
郤至耿直地说道:“山太多了。”
晋地多山是一个事实。
因为当前是古典封建的关系,能够看到茂密的植被与树木。这个是因为无法任意伐木或收集干枯的树枝、杂草之类。
在当下,哪个地方的树木可以砍伐,哪一片区域的枝叶等植物可以收集,一般是会明确通知。
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君与贵族对山林的专利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
在封建时代,有人专伺伐薪贩售。不了解状况的人会奇怪,明明漫山遍野都是树木,哪家缺了自己去收集便是,怎么还要用买的。
不要忘记生火需要各种燃烧材料,平时不知道多少人需要煮饭或烧水,将会消耗多少燃烧材料呢?
到了谁都可以任意在野外伐木或收集燃烧物的时代,大片大片的森林和植被消失,变成了光秃秃的白地。
那不是在开玩笑!
拿关中来说,东汉高原那边的植物就变得比较稀少,到李唐时期就真的变成了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其它区域的情况差不多,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般,哪里都能够看到青山绿水。这一点可以从满清的各种老照片看得出来,证据就摆在了那里。
然后,李唐时期出现了“薪资”这个词汇。
为什么会出现“薪资”的词汇呢?简单就是因为连官员的生火之物都缺乏,朝廷在俸禄里面加了木头这种东西。
官员都缺乏生火之物,可以想象以下阶层的状况。
实际的情况是,普通人只有早上能吃一顿热乎乎的食物,晚上吃的是早上剩下凉了的食物,真不是想开火就能开火;便是权贵,除非是足够任性,要不然三五天洗一次澡才是常态,答案在于柴薪可不多么便宜,再便宜也经不起每天那么造。
好了,又有人会说,怎么不烧煤啊?近现代都不断有人死于不懂烧煤需要预防什么,让文盲率高达九成九以上的古人怎么预防,明知道可以烧却不烧,总是有它的原因或理由。
出现小冰河时期的有明一代,官员的俸禄里面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木炭。
这不是处在冰河时期吗?气候变得比较寒冷,到了冬季可能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一查原因就是被冻死,出现的例子太多,朝廷可就要多项支出了。
春秋时期烧火就不需要木柴或其它,怎么存在青山绿水?别问,问就是上面给了答案,有专门划出可供砍伐的区域。
另外不要忘记,春秋时代是家族管理和供应一切,每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封地,砍伐和收集而来的资源并不是家主一小家子在用,其他人或多或少得到资源上的分配。
平台之上没有座位,倒是在中间摆着一张案几。
而案几之上有被镇纸压着的黄帛,肯定也有笔墨了。
其他卿大夫发现没有设置座位,纳闷楼令到底是想搞什么。
楼令保持站在平台面上了望四周的姿势,看了大概半刻钟就是没有讲什么话。
心里有鬼的卿大夫刚刚遭遇到震慑,只能跟着安安静静站立。
心里没鬼的卿大夫可不想在这个招惹楼令,同样是保持了安静。
“诸位知道我们即将做什么事情,做了之后将得到什么奖赏。我们的后裔会感谢或痛恨,而我们有了成宗做祖的资格。”楼令说着转过身,看着一众卿大夫:“感谢我们给他们留下了封国,痛恨我们为什么要享国。”
一段话听得所有卿大夫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
“武王和周公先后分封,是不是早就料到当前的局面?他们分封了。”楼令看着表情各异的同僚:“那就是我为什么说感谢或痛恨。”
时至今日,多少诸侯国成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呢?简直是多不胜数,其中被异族所灭的诸侯国居多。
因为都熟知历史的关系,大多数卿大夫对楼令的话,理解的方向并不是诸侯兼并,纳闷在想现在的异邦怎么会影响到封国。
当然也有卿大夫想到了诸侯兼并,只是一定不会表现出来。
“无论感谢或是痛恨,前提是我们将事情办成。”楼令走到案几边上,直接屈膝跪坐在泥土地上,执笔写了起来。
郤至先跟上去,随后都跟了上去,围在边上观看楼令在写什么。
那么,楼令在写什么呢?他写的是盟书,属于当前所有卿位家族的约定,将要做什么事情,完成之前谁违背诺言将得到什么报应之类。
要跟现代人说报应,除非是极度迷信的人,要不谁都会当成笑话。
春秋时期的人不一样,且不说重然诺的秉性,对于神异也相信得很,诅咒发誓就会遵守。
因为他们是看着楼令在写的关系,所以有异议可以提出来。
楼令所写跟一再商议下来的结论没有区别,自然也就都安静看着,直至盟书写完。
“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今日之言。”楼令一圈扫过去,遭到注视的人慎重点头。
这一句话并不是楼令原创,晋国与秦国会盟期间,有晋国的贵族要求秦穆公遵守诺言讲过了。
楼令最后也点了点头,再说道:“那诸位且随我向汾水发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