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出兵,出兵!

春暖花开之后的半个月,晋国内部突然有了异动。以楼氏为首的卿位家族出动私军,包括司寇麾下的常备军,他们就近扑向一些家族,对那些家族实施歼灭战。

多数家族并未拼死抵抗,拼死抵抗的家族则是求仁得仁,闹得主要族人全部死透的下场。

没有拼死抵抗的家族,他们强调自己没有罪过,要求谒见国君讲明。

谒见国君试图翻盘?

不说他们能不能见到晋君周,即便是见到又怎么样。

这是一次攘外必先安内的行动,但凡晋君周有大局观,面对即将开启国战肯定不会去得罪卿位家族。

何况晋君周极度需要修补跟楼氏的关系?

他们的诉求并没有得到回应,只是不像拼死抵抗的家族被杀光主要族人,家族失去了爵位与封地,主要核心族人遭到驱逐,其余族人和黎庶则是留在原地。

驱逐?

是的,只是驱逐。

现在毕竟是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是打得很频繁,只是保留着最大的克制。

因为各个国家都保持着最大的克制,所以道德层面还保留得挺高。

赵氏的孤儿赵武未能存活,赵氏没有重新发展起来并且分裂晋国,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没有失去爵位和封地的人展开全面复仇,也就是重新获得爵位或封地的报复相当有限。

那么,世人也没有没有必须斩草除根的概念,秉持的是做人留一线的道德观。

其实,对于春秋时期的贵族来说,失去爵位和封地比死了还难受。

如果可以让某些人去死而换取保留爵位和封地,信不信有得是人会跳出来主动领死?

那些失去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们还被允许带走一部分的家产,后面也能够去投靠亲戚,亦或争取成为某个家族的家臣。

类似的事情在春秋时期很常见,到战国时代更是寻常。诸子百家的很多创始人,他们其实就是失去爵位和封地的贵族或其后裔。

知道孟子吧?他便是三桓中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出生时,三桓已经衰微,其祖上从鲁迁至邹国,孟子本人也不是三桓之一。

像是孟子这样的百家诸子很多,应该说是多不胜数。而他们之所以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很多就是为了寻求恢复祖上的荣光,既是重新成为贵族。

对内的肃清行动只是进行了一个月,临近春播时节就彻底结束了。

一共有二十多个小家族遭到覆灭,连带中等偏弱的家族都没了两个。

这一波清洗并不算规模庞大,同样不能够算是内战。

所谓内战不一定需要交战很久,只是一定区分出阵营。

因此,定义为清洗才是最为恰当。

空出来的封地大多被卿位家族所瓜分,落到晋君周手上的不足三成。

在这一次,每一个卿位家族都有干私活,其中当然包括了楼氏。

楼令灭掉了掌握“彭戏氏”那边的五个家族,一举将秦地东出的通道向东扩展了三十余里,直接跟“瑕”连成了一片。

其他家族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认定哪一块地必须掌握在手,灭掉了当地的家族。

如果是在以前,楼令会在灭掉那些家族之后,挑选出其中的四成交给晋君周。

可是,谁让晋君周太不识相了呢?给予三成就是一次明显的敲打。

要是晋君周仍旧给取代周王室和对外扩张捣乱,信不信楼令敢在翎姒生下儿子之后,安排晋君周薨逝啊?

有一点,进行清洗而趁机控制的这种行为,有所增益的家族不算名正言顺获得那些新地盘,认真来算是一种非法持有。

晋君周没有动作是等着国战结束。

那些卿大夫没有谈及那些地方的归属权,一样是在等国战结束,届时凭借战功索取到土地的主权归属。

春播的季节过去,事先得到征召的各个家族开始向“新田”集结。

因为区域的不同,每一个地方的春播有前有后,只是相差的时间并不是太大。

总得来说,一直都是越在南边越先播种。

那是经纬度不同,气候上面的区别。

这个也是每一次楚国都先出动,看似晋国被动应对的主要原因。

毕竟,先播种或收获完成,人力得到了空闲,达官贵人也抽出手来,肯定是能够抢在前头先实施行动。

在春秋时期,列国征召部队到部队集结完毕,通常在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内完成。

那是国家所统治疆域带来的效率,真不是在体制上显得高效。

当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他们的领导班子确实是要比其他王朝显得更加高效。而那种高效就是被逼出来的。谁要是反应迟钝,没有等军队集结起来,大概就要先亡国了。

晋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将战争潜力挖掘到极致的国家,各方面的效率远超其他国家。这种效率体现在获得征召的家族,他们争分夺秒集结军队,目标明确就是知道该干什么又避免什么,用更快的速度抵达指定的集结地点。

老牌卿位家族的封地距离“新田”很近,他们率先完成了集结。

因为都抓效率的关系,所以肯定是离“新田”越近更快完成集结。不会出现明明距离不远,搞得拖在极后面才抵达的情况。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有得是人会冷嘲热讽,乃至于紧抓不放来搞事情。

楼令提出休养生息的国策之后,晋国的多数家族获得了不到两年的喘息时间。

可以说,那是自郤武子执政之后,很难得才获得的喘息机会,谁都是狠狠地松了一口气。

晋国的卿位家族最是好战,其他家族也没有多么爱好和平。实在过不了日子,或是过上几天好日子,一致都会是站起来嗷嗷叫,提议打那个打这个了。

所以了啊,秦国是用设立军功爵来诱使秦人出现好战欲望,晋国的卿大夫单纯就是一两年不干仗,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其他晋人什么想法?

他们无法确认立功是否会得到或提升爵位,只要打赢则是或多或少能够得到赏赐,导致多数有资格参战的人并不抗拒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