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73章 时间不等人呐!(第2页)

只是有一点不能忽视,从周公旦成圣之后,后面的人想成为圣人,不是单纯依靠功绩,还要门徒足够厉害。

例如徒子徒孙吹出来的孔圣人。

讲事实就是……,孔老二活着的时候没干成什么事,以立功、立德、立言才可以称圣的标准可谓是一事无成。

可别说《春秋》是孔丘的着作,事实上《春秋》是鲁国的国史,也就是一本分封国的历史书。孔丘只是进行整理,不是他从鲁国建立就活着,一直活到鲁国灭亡的那一天,用一生去记录列国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众多史官一同记载才有了《春秋》这本史书。所以孔丘并无着作,没有完成“立言”这一个步骤。

在德行方面,教书育人当然是德行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孔夫子完成得非常好,只是众多子弟里面不是全部来自权贵之家,如果有那么几个庶人就更好了。

没错啊,孔夫子的弟子要么是贵族,不然就是贵族的后裔,其中不缺乏落魄了的贵族子弟,不是那样的身份,哪里拿得出束修呢?十条干肉以及若干的酒、束带等物品真不是什么人都拿得出来。

奉上拜师礼才构成师徒关系不是孔夫子定的规矩,可是他比谁都要看重规矩,哪怕是打服某人再收徒,一样没有少了收“束修”的程序。_j!i′n*g·w,u′x·s+w~.¨c_o,m*

不是说那样不对,物质的价值好衡量,知识却是无价,收拜师礼简直太对了!

要说的事情是,孔夫子座下没有一个“泥腿子”,从来不存在什么有教无类。

最后说立功,孔夫子当官没几年就触犯三桓被罢官驱逐出鲁国,游历列国求官而不得,没有官职在身,自家的封地极小,甚至都没有上过战场,哪来的战功啊?

所以,反正按照立功、立德、立言的标准,孔夫子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乃至于说压根挨不着边。

然后,儒不是孔夫子创立,他只是学“儒”一员。

简单来说就是,儒学是由周公旦的《礼》以及众多人出力的《诗》、《书》来构成,核心就是《礼》这一部着作。

学习《礼》、《诗》、《书》的人非常多,以《礼》为学习核心的人被称为学儒。

孔夫子活着的时候就在竞争儒学扛把子的地位,他的对手可不止少正卯一个,比他更具备权威解释什么是儒学的人比比皆是。

问题是孔门之儒喜欢搞骚操作,率先掌握宣传美学,群策群力搞了《论语》这一部孔夫子的语录,乃至于不是孔夫子的原话也可以记录进去,玩好了一手造神运动。

所以是什么情况?等孔夫子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他才被后人追认成圣,不是活着的时候就成圣了。

人活着的时候没干成,死了反倒离不开,就问是不是一件怪事吧?

耐不住其它学说的后人不争气,孔门之儒的徒弟徒孙却是过于争气了。

总得来说,楼令有许多在后续需要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扑在征战上面,起码大一统理论需要写出来,另外一些学科也会一一着手来写,一定会在《司马令》之外有新的着作出世。

在“立言”这一方面,楼令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将会决定诸夏苗裔的科技变革进度。

论战功?不说楼氏扫灭了林胡,即将联手狐氏灭掉白翟,未来会消灭义渠与楼烦,光论灭掉楚国对于中原人来讲就是一件大功。

要说缺什么,楼令缺得就是世人认可有大德行这一项,不然都可以立地成圣了。

等晋室取代周王室,晋室在坐稳天下共主的地位,留在王室继续辅佐天子的楼令便会迎来成圣的那一天。

为什么?简单因为当时的晋室代表着主流,有着王权和神权的双向加持,并且楼令确实达成成圣的先决条件了。

会盟一切顺利,后面的事情再顺利完成?

郤至就没少调侃楼令会成圣,虽然是在进行调侃,但那种羡慕却一点都隐藏不住。

在晋国表示主要精力仍然会集中在对付楚国的残余各部之后,会盟的气氛变得非常好。

,!

当然不是每一个诸侯都傻,相信了晋国君臣的表态,他们该想的事情是怎么来让晋国君臣言行如一。

架起某位诸侯这种事情,许多列国的君臣拿手得很,矜持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赞叹,不矜持干脆舍下脸皮各种吹捧。

当初,也就是齐桓公时期,列国君臣就是这么哄的齐国,只能说没有完全成功吧。

说没有完全成功,主要是齐桓公也对一些分封国动了手,可是他玩得不是那么肆无忌惮。

可能很多人有所忽略,中原不少列国君臣则是成功忽悠住了好几代的楚君。

怎么忽悠,又是忽悠了什么?他们告诉楚君,想要成为霸主,只有用中原的规矩来,要不然武力打赢也不会让中原列国服气。结果是那些楚君照做,成功地将楚军的手脚束缚住。

那就是为什么楚军在南方各种横行无忌,北上却遵守交战规则的主要原因了。

会盟结束之后,宋君成盛情邀请列国君臣前往“商丘”做客,提到会表演“采桑”来进行招待。

什么“采桑”啊?其实就是殷商的国乐以及专门编排的舞蹈,一般只会在盛大的祭祀仪式才会表演,长久以来为专门的人表演,次数不超过三次。

齐国、鲁国、吴国的君臣当即答应,其他国家或势力看到有三个国家带头,纷纷起了不小的兴致,等晋国君臣告知会马上回国,活动立马没了后续。

“在会盟期间,鲁国君臣没少讲一些不该讲的话。他们被我们折腾得那么惨,我们不好继续折腾,要不然……”郤至随他哥,没有喜欢过鲁国。

楼令说道:“让他们蹦跶,最好是蹦得高一些,联合其他国家搞事。”

当初为什么要留下泰山以东的疆土给鲁国?主要是楼令需要在东边有一个饵,谁去咬钩都会让晋军发兵东进。

楼令也不怕鲁国君臣不搞事,历来没有不搞事的鲁国君臣,没有具体行动也管不住那一张嘴巴。

“君上已经决定跟齐国联姻了?”郤至进行确认。

楼令颔首道:“这种事情我们可以干涉,只是君上主意已决,不好强硬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