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都别动!棺材盖先别盖!我奶奶动了!”
守灵,是汉族的一种民间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静静地看护着逝去之人的遗体。
守灵也称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着他的灵魂归来。
在守灵之时,每时每刻都会有亲友伴守,遗体可见范围之内周边,绝对不能离开人,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后来,这项规矩和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守灵,也就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人死后,遗体要在家中稍事停留。入夜,则由家属守护在旁,以尽孝道。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
《礼记·问丧》“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说的就是关于守灵的典故。
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一抹色彩。也就可以理解为,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逝去之人的身边,足以尽人情。
一般来说,守灵三夜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受古时的特殊环境所致,古时,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十分简陋的。
守灵时,亲人的遗体在地上的麦草上,要么是在棺材里。而棺材都会在最后下葬之前敞开口,或者半敞开口,以供活人瞻仰逝者遗容。
那么,遗体周围的蚊虫、老鼠、狗猫家禽等,就会在遗体四周游走,守灵的目的就是一种对遗体的守护。
另一种说法就是人在医学科学上的所谓“假死状态”,《礼记·问丧》中“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意思其实就是一种对假死的解释,只是古时人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概念。
在医学角度上,假死是指某些人的生命特征(如呼吸、心搏、血压、脉搏等)极其微弱,处于似乎已经死亡、其实还活着的状态。
假死,在病理学上其实是脑血液缺氧的结果,常见于各种机械性窒息,如催眠药、麻醉药以及其他毒药中毒、电击伤、寒冷昏睡、日射病、热射病、深度昏迷、霍乱或砷中毒所致剧烈腹泻和脱水,产后大出血、缺氧和营养障碍以及尿毒症等。
酒精中毒、贫血、缺氧血症、脑损伤、毒品、催眠药及麻醉药、尿毒症及糖尿病性昏迷等也都会造成假死的状态。
当然,人在去世以后,他的状态是需要得到生者的反复确认的,一般这种现象不是太常见。
而守灵的意义,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殡葬仪式的流程,但假死的状态虽然少,并不代表着没有,在我从事殡葬行业之后不久,就遇到过这样一起可以称得上“传奇”的事情。
正值三九寒天,又到了殡葬业的一年中“生意”最好的一段时间。每到这个时候,团队人员就非常有干劲儿,几乎是每天都会为逝者执行殡葬礼仪。
“生意”好了,大家的凝聚力也上来了,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而是这个倡导新式殡葬礼仪的团队会有更多磨炼的机会。
当然,把这种事情说成“生意”有点不太合适,我们内部人员从不说这个词,“生意”这个词往往是局外人对我们这么说的。
“客户”的家庭条件不一样,要求不一样,所选殡葬礼仪服务的档次不一样,但这不代表我们会降低我们服务的标准,背弃我们服务的初心,即使有时候一天我们会同时接上两三场业务,造成“撞单”,我们也会合理调配人员,恭恭敬敬地参与到服务当中。
那一天上午,我们又同时接到了两场殡葬礼仪服务,一位逝者是年龄六十多岁的丁老先生,一位逝者是年龄九十多岁的严老太君。一般来说,从逝者的年龄上,我们就能判断出一场葬礼的复杂程度。
六十多岁的逝者,处于中老年过渡时期,家中子女正是壮年,那么孝眷的悲伤程度会很高,同时,来吊唁的亲朋也会很多,葬礼仪式的可控程度就会有点复杂。
而九十多岁的逝者,一般来说寿终正寝的居多,逝者的子女也会步入花甲或古稀之年,在情理上更容易接受亲人的去世,所以场面会显得不那么压抑。
“东东,这两场礼仪服务,你挑吧!你去哪一场?”老陈问道。
“我……陈老师,您年龄大了,您去严老太君家吧,会轻松一点……”其实我是想去严老太君家的,不是太想去丁老先生家,因为丁老先生家的那场葬礼,场面肯定会过于压抑,且程序比较复杂。但在师父面前,我还是把繁重的任务交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