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军武国策(第2页)
如此不仅能戍边为国,还能防止将帅用兵自重。
还有便是朱标方才说得那样,不会让日后之大明陷入战争泥潭,南北相顾,疲于奔命。
“殿下料敌于前,末将佩服!”徐达沉思良久,随即冲朱标拱手郑重道。
见他如此,朱标轻笑一声,很是随意道:
“侄儿这些都不过只是些小聪明罢了。”
“徐叔总览大局,为震慑诸国,求速胜吕宋,这才是远见之谋。”
“我朝虽是武备充足,可论及军武谋略,当首推徐叔!”
“殿下谬赞”
“侄儿绝无吹捧之意。”朱标表情微顿,眉间似有忧虑般,缓声继续道:“实际上,让地方将帅练兵于当地,不需他们并入朝廷五军之列,此举也有极为不妥之处。”
“驻扎一地时间过久,将帅即便不会自重,对抗朝堂,却也难保不会生出轻慢之心。”
“而兵卒熟悉当地,军纪难免不会涣散,在当地安家落户为害当地百姓。”
被朱标这么一说。
徐达好似想到吴祯、吴良二人骂骂咧咧,将吕宋国主揪到奉天殿上的场景。此时一个恍惚竟直接笑出了声。
也是见徐达不再执着增兵一事,朱标语气和缓,温声继续道:
“徐叔,如今无论江浙、东南,亦或是云南等地均有驻军。”
“侄儿以为,除非诸国联合,一同举兵犯我大明。否则的话,我朝根本不需为各地增兵。”
“之所以如此,乃是侄儿不希望今后之大明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脱身。”
“东南、西南,江浙沿海,三地将来或许都有战事。”
“可遇到战事便只依靠朝廷增兵,恐怕也是不妥。”
“侄儿能接受太平之时,国库出银,养兵于外。”
“侄儿不能接受,一遇战事,各地均仰赖朝廷派兵,却无自保之决心和能力。”
待朱标说完,老朱、汤和都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朱标这想法也是没错。
前宋朝廷实行强干弱枝的国策,让大量禁军守卫京城,戍边也是轮番而来。此举虽保证宋朝不会出现似五代十国那般,将帅拥兵自重的情况。
可也造成了宋朝边军实力不济,宋朝从一开始便文强武弱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