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95(第2页)
既然能拿来用,那自然是读过,懂什么意思的。
“现代文阅读考的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是那篇。”这篇现在还不是教材上的课文,读过的不多,但家里的散文集上就有这一篇。
林暮秋:“……”这孩子的运道不错呀!这个散文朗朗上口,她是读过的,“考过了,不想了!下午好好考!”
桐桐继续考试,林暮秋请人家房主吃饭,回来正好接桐桐。
考完就能回家了,路上桐桐叽叽喳喳的说历史考题,近代史占比重,古代的科举制,制度的变革,这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林暮秋:“……”这都是望才押中的考题!他说近代史一定是重点,这是必然,屈辱史不能忘,考题就是指挥棒,都得记住。
科举制的发展,到现在的高考,都是为了教育公平。
还有制度的变革……对的!制度一直是在变革的。
不管哪个科,其实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的。而望才押中了大的方向,这些必定是桐桐复习的重点。
而地理的考试,非常的基础,就问你,地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地图三要素,我国的国土面积,京广铁路和陇海线交汇的城市是哪个?
甚至于最后的大题也只是问,我国的地形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不是得背诵记忆多少,这对于成长在林家的孩子来说,这纯属就是常识。
林暮秋觉得踏实了,只这几门文化课……其实不艺考,只考文科,哪怕数学得个零蛋,只凭这几科,至少也能读个大专。就算是专业课没考过,半年之后再考一次文化课都是可以的。
桐桐也担心艺考,这真的是……感觉没考过。
素描是画一副解放军战士的半身像,这个桐桐画过很多,脑子里好像也有很多。她埋头画她的,监考的老师站在她身后看了好一会子,多看了她两眼。
这个学生的基本功很好,像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不过难得的是,她很有想法!别人都是画海报上那种握着钢枪,胳膊肌肉清晰的战士。而她不是,她在画战场上正在潜伏的狙击手,战士脸上的表情,那手上的动作,还有那专注的眼神。
她以情感赋予了这名战士以生命,看见这眼神,你会想,他是在掩护战友?是在伏击敌人?
别的考场不知道,这个考场……他笃定,这是他见到的最好的素描作品。
等到考创作题的时候,老师更确定了这个想法!创作题的题目是《支农》。然后大部分考生都在画拖拉机,画给农民送农具,而这个考生的立意完全不同。
她在画大修水利,截取了千人万人义务修水渠的一个画面。画面上的人物只简单勾勒,就能看出这些人中有学生、有工人,有干部,有知识分子,大家都投入到支农的队伍中去。
这幅画涂了色,涂色的地方只有迎风招展的红旗,这鲜红的颜色,配上劳动的场面……这个时候不由的就会忽略她的绘画功底,而是被这幅作品给触动。
别人在抠拖拉机和农具上的细节的时候,她却以速写的手法完成了这么一副作品。其实,立意只要好,这种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