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151(第2页)

“啥时候走?”

“下周。”

“行吧!”下周就下周!

四爷的事能这么办,脚下的事,他能搁到天上去办!但自己的事,正好是反着的。

想要一炮而红,想要一飞冲天,那得有人把你捧上去。

这个捧不是吹捧,是真的得打动人,叫受众觉得好才行。这玩意花钱买不来口碑,人情换不来人气,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公平的。

那么问题来,做艺术的:要么高雅,飘在天上的那种,特文艺,但这玩意受众小,大家不爱看,能把人看睡着;要么高大上,歌颂讴歌,政治正确……其实这些年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大家看多了这种题材,老在这个上面打转,谁看呢?

要闯出去,必须更换题材!受众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家就是家长里短的人,最多关注关注同事和街坊邻居的私事,这就是大众喜欢的。

所以,重点就在于——新!

她扭头看看六六,再想想已经返城或是还没返城的知青,她就想着改编成‘歌舞剧’。故事都是现成的,就是那个: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这是属于整个时代,属于全社会的一个热点热议问题。

首先,它的受众一定广,足够的热。

单纯的芭蕾舞是很难表达的,只能是舞蹈加歌曲加表演,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

她动笔写计划,一旦计划被批复,那就得以自己这边为中心,协调其他团体来配合。把整个资源调动起来,抽调各个团的精英,共同打造。

桐桐做原创的故事,编剧可以自己来,但得找搞音乐的编曲,得找能作词的作词!这个作词就是把剧情语句进行改写,押着曲子的韵。还得找导演,遴选合适的角色,看妆造的设计,舞蹈、灯光等等。

想好了,第二天先内部商议。

闫文静说:“舞蹈会被边缘化。”其实做成话剧,可能比歌舞剧更有效果。

周亚无奈的摇头,自己都有兴趣,都想知道这个故事的蓝本,可是还是那个意思:舞蹈并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大家宁愿听评书,也没兴趣看你们通过舞蹈要表达什么。而且,舞蹈这种形式一定是在舞台上更有魅力。

周亚就说:“我是觉得,咱们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拨幸运儿!其他故事再想跟红色娘子军似得嫁接上,且嫁接成功,太难了。”其实,“咱们本身就是小众门类,得承认这一点。”

桐桐合上本子,问说:“那你的意思呢?”

“咱们团想要存活,想要继续搞芭蕾,我觉得还是要走出去。”

桐桐:“……”走出去,去做专门的交流。然后靠上面的经费存活,是这个意思?

周亚点头:是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问题是以大家的能力,走出去的机会轮不到咱们。这不就卡主了吗?

桐桐又看闫文静:“你的意思呢?”

“加进去如果不伦不类,我不觉得又加起来的必要。你的这个想法没问题,换成话剧团、或是歌舞团都是可行的,只是咱们这个团……难!除了拖累你,还是拖累你。”

桐桐朝后一靠:“我是这么想的,咱们团不仅是跳舞的,咱们得后勤人员也是咱们团的一份子!这个不分哪个团的后勤,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