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绣虎 作品

67. 入东宫,31

莱州已经平定,但整个河南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返程更是遥遥无期。

皇帝听闻太子痊愈,虽然心急如焚,但看到传来的信上太子以国事为先,准备等大局安定后再回京,也只有欣慰。

第一锦病愈后,和太子往各地赈灾,重整吏治。这也是太子第一次亲眼看到第一锦做事。

从前在东宫,她自然是优雅从容,端庄华美,符合对宫廷美人的任何期待。但现在的第一锦连帷帽都弃之不用,马车被感激的灾民围住,她就走下车和他们说话,阻止众人跪拜,询问如今的生活如何,甚至能叫得出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对他们的事也了如指掌,细致到田地被分到哪里,秋播的话家里人手够不够。

幸亏赈灾及时,虽然失去了许多生命,但本地的人员流失还不算严重,有官府提供种子,租借牲畜,地还算种的下去,人也能在本地活下来,不用背井离乡,不用落草为寇,不用横死街头。

百姓自然是感激太子的,毕竟这可是皇帝的亲儿子,未来的皇帝啊,能深入灾区,他们何德何能?

但这种感激是有距离感的仰望,和从前叩拜那些青天大老爷一样。这些人能否为自己做主他们怎么知道?但叩拜总是天经地义,不做不行的。

这些人对第一锦,则是一种毫无距离,深信她拯救了自己的感激,如同每日念起无数遍,存在于自己心头的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

民间不知道太子妃是谁,也不关心,但他们都知道,这是郑娘娘,不仅有着菩萨般的美貌,更有菩萨般的慈悲,普度众生,真把他们当人看。

升斗小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自知之明,在皇帝,太子,官吏面前,他们的生命卑微如蝼蚁,一个人是死是活,并不重要。达官显贵要的是天下太平,至于这太平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并不重要。

只要他们哭不出声就行。

但第一锦不一样。

人民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把你高高捧在肩头。第一锦自觉并不是什么公仆,所作所为也只是能做的,该做的,但眼前一张张脸流露出的感激,欣喜,信任,远超她应得的。

如今民间很有一些关于第一锦的传言,说她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荷花下凡,观音菩萨的关门弟子,救苦救难,保佑一方平安。要说大家是真信第一锦是神仙,倒不如说在他们眼里,第一锦做的是和幻想中的神仙一样的事。

这无关于她多不可思议,只是因为他们一直都过得太痛苦。

第一锦做事,立心且不论,该做的是绝对不推脱的,对任何人都颇有耐心,聆听了众人关于重建家园的实际问题,反手就反馈给江年,让他处理。

这段日子江年也是没日没夜熬,有第一锦打样,谁还能说自己比她更娇贵?所有官吏都亲赴基层,切实解决问题,太子也算是习惯了这种效率,走下马车来跟第一锦一起听百姓说话。

因为没受过教育,且一辈子都在本地打转,这些人乡音都很重。太子也不蠢,能听懂十之六七,第一锦则是早就学会了本地方言,说得不地道,但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太阳很大,第一锦额头很快就出了汗。太子也倍感炎热,从腰间抽出折扇,替两人扇风。

不知不觉间,太子有点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当第一锦的夫婿,享受这民间淳朴而直白,甚至非常粗糙的崇拜。毫无距离,似乎有一分亵渎,但其中的热烈,又足以让他为此飘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