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裂缝中追光 作品

第41章 谁在问,谁在答

天光初透,南坊的井口还浮着一层薄雾。

我坐在灯下,指尖摩挲着那枚刚铸成的陶片——无字,唯有一圈裂痕,像一张欲言又止的嘴,又像一道尚未愈合的伤。

小满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没人敢取。”

“为何?”

“孩童说它‘像伤口’,老者看了许久,喃喃‘看了心痛’……连最胆大的泼皮都绕道走。”

我静坐不动。

烛火在眼底跳动,映出幽微的光。

窗外,晨风掠过残叶,沙沙作响,仿佛无数未出口的话在低语。

“明明无字,怎惹惧怕?”小满不解。

我轻轻笑了,声音很轻,却像刀锋划过冰面:“因为它不给答案,只逼人自问——而人最怕的,不是没路,是发现自己一直走错了路。”

这话落下时,我自己也震了震。

十年了。

我从现代穿来,成了这本狗血权谋书里人人唾弃的反派医妃。

原主陷害忠良、勾结外敌、毒杀嫔妃……桩桩件件,铁证如山。

可我知道,那是“代承契”的局——一个用陶片为凭、以“共活”为名,操控百官百姓的隐秘体系。

他们让人信奉“被赐予的生存”,却忘了“共活非赐,乃争”。

我救疫、立碑、传医术,原以为留下的是希望。

可十年后,那碑竟要被焚,而举火者,竟是曾受我恩惠的少年。

人心易变,不是因忘恩,而是因从未真正醒过。

我起身,走到案前,执笔写下三字:“静问台”。

“小满,去各坊设台,不焚香,不刻字,只放一只空陶碗,上书一句——你今日,为何不敢说话?”

她怔住:“就这么简单?”

“越简单,越锋利。”我说,“我们总忙着回答,却忘了谁在提问。谁掌握‘问’的权力,谁就掌握人心的开关。”

她咬唇,终是领命而去。

首日,无人问津。

第二日,风起,尘扬,碗在风中轻颤,空荡如初。

我端坐灯下,听更漏滴答,心却沉得稳。

有些火,不是一点就燃,是要等柴薪自己干透。

第三日清晨,小满匆匆回来,手中捧着一只陶碗,里面堆满了纸团,皱巴巴,湿漉漉,像是被手攥过千百遍才敢松开。

“有人写了。”她声音发抖,“好多人都写了。”

我逐张展开。

“怕连累家人。”——字迹稚嫩,应是少年所书。

“不知该信谁。”——墨迹反复涂抹,似写又删,终是落笔。

最底下一张,纸角焦黑,像是从火里抢出来的,墨迹斑驳,几近模糊:“我曾用‘共活’害人,现在不敢抬头。”

我盯着那行字,久久未语。

指尖一颤,纸角碎成细屑。

原来不是没人敢说话,是没人敢承认自己说过的谎、点过的火、签过的“代承契”。

他们不是沉默,是被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动弹不得。

“主子……”小满低声,“这些纸,怎么处置?”

我将它们轻轻叠好,放入陶匣,沉入井底。

“不处置。它们不是罪证,是心跳。”

就在这日午后,范景轩回来了。

玄袍微尘,眉间凝霜。

他没回宫,径直来了我这偏院,身后跟着两名侍卫,抬着一个草席裹着的人影。

是个老妇,枯瘦如柴,眼神涣散,蜷在席上不停哆嗦,嘴里反复念叨:“我烧过人……我烧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