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整顿边关(第2页)

朱高炽斜倚在蟠龙雕花的龙椅上,手中的密折仿佛有千斤之重。当他的目光扫过"大同郑亨"四字时,喉头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烛火映得密折上的字迹明明灭灭,将他脸上的神情也映得阴晴不定。

东厂密探的记录事无巨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令人动容的细节。在大同总兵府西北角,一座不起眼的青砖小屋静默伫立,檐角悬着的铜铃已褪色斑驳,却依旧在风中叮咚作响。+秒-章_节`小~说/网. ,更/新`最\快?屋内神龛之上,太宗皇帝御赐的宝剑泛着冷冽的寒光,剑身镌刻的"廉"字历经岁月侵蚀,反而愈发清晰,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先帝的期许。每月初一,天还未破晓,郑亨必定身着素服,早早等候在小屋门前。待麾下将校齐聚,他便领着众人鱼贯而入,在宝剑前庄严肃立,行三跪九叩大礼。

老兵们回忆起去年隆冬的那个清晨,仍心有余悸。一位千总因贪墨二十石军粮,被郑亨当众拿下。寒风呼啸的校场上,老将军怒目圆睁,将那千总按在宝剑前,声如洪钟:"见剑如见先帝!今日不斩你,如何对得起死去的英魂,如何向陛下交代!

"

八十杖责下去,鲜血浸透了神龛下的青砖,却也让整个大同军营都记住了老将军的铁面无私。

"若有人缺钱,尽可告知于我,我自会向朝廷如实禀报,多要些饷银。但谁敢动将士们的卖命钱,休怪我郑亨剑下无情!"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在军营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位将士。

朱高炽闭上眼睛,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在寒风中挺直脊梁,对着宝剑郑重起誓的画面。窗外的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御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竟与密探笔下总兵府的月光重叠。他轻叹一声,眼眶微微发热,小心翼翼地将密折折起——这样一位历经沙场、忠心耿耿的老臣,当得起三朝厚恩,值得所有人为之钦佩。

视线缓缓移到"宁夏李贤"的名字时,朱高炽的眉峰骤然舒展,眼神中多了几分了然与欣慰。作为曹国公李文忠的曾孙,这个姓氏本身就承载着大明开国的赫赫荣光,仿佛注定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密探传回的画像细节,更是令人为之动容。

李贤的帅府正厅,一幅巨大的李文忠跨马提枪的画像高悬正中,画中先祖目光如炬,仿佛在凝视着后世子孙。每逢初一十五,李贤必定沐浴更衣,身着庄重的祭服,在画像前焚香跪拜,口中喃喃复述着先祖的教诲,神情虔诚而肃穆。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在军中所有账簿的首页,都用朱砂工整地誊写着"克扣军饷者斩"六个大字。那字迹力透纸背,红得似血,仿佛还带着六十年前战场的肃杀之气,令所有心存歹念之人望而却步。

在兵器坊的记录中,朱高炽读到了更为惊人的细节。李贤对军械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严令所有军中铠甲都必须刻上工匠的姓名,一旦发现以次充好,绝不姑息。去年腊月,一名铁匠因掺杂劣质生铁,不仅本人锒铛入狱,连妻小都被罚做军奴。这种严苛到极致的态度,却让宁夏边军的装备质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当密探呈上抽检的铁札甲时,皇帝指尖抚过细密的甲片,竟未发现一丝裂痕,每一片甲叶都打磨得光滑平整,衔接处严丝合缝。

"虎父无犬子。"朱高炽将三份密折叠放在一起,提笔蘸墨,朱批的"嘉奖"二字力透纸背,墨迹在烛火下泛着红光。烛火突然爆了个灯花,照亮他眼中欣慰的泪光。这些在边关默默坚守的老将,用一生践行着对大明的忠诚,他们是帝国最坚固的城墙,是先帝遗泽最好的见证。此刻,乾清宫的更鼓声隐隐传来,惊起檐下栖息的寒鸦,而皇帝案头的密折,正静静诉说着三个关于忠诚、清廉与传承的故事,也为大明的边疆稳固点亮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