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辛海棠 作品
第174章 时不待我(第2页)
“李二狗!劫掠杀人,斩立决!”
宣判声落下,衙役立刻将罪大恶极者拖往刑场,罪责稍轻者打入大牢,等待执行。
每一次判决,都伴随着百姓们山呼海啸般的叫好声和“青天大老爷”的呼喊,积压已久的冤屈和愤怒,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4`2`k*a^n_s,h?u?.¨c/o+m/
王策站在府衙内院的高处,远远望着公审台的方向,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欢呼。
朱慈烨那清瘦而坚定的身影,在百姓眼中,已然成了公正的化身。
“大人,”刘瞎子站在他身后,看着外面的景象,独眼中也带着一丝感慨:“这法子……真他娘的绝了!既收拾了那些杂碎,又收了人心!那些留下的俘虏,怕是要死心塌地了!”
王策没有回头,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用现代法治的思维去撬动这封建乱世的铁板,注定充满艰难。
那些领到干粮银钱的闯军俘虏,眼含热泪踏上归途的身影。
那些公审台下百姓,眼中出现了久违的、对“公道”的渴望和信任。
那些选择留下、眼中带着一丝希望和忐忑的俘虏,即将开始新的人生。
他坚信,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人心向背,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而“公道”二字,在这人吃人的乱世,比任何神兵利器都更能凝聚力量。
府衙外,百姓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在这饱经战火的古城上空回荡。
这一切,仿佛预示着一种新的秩序,正在这片浸透了血泪的土地上,艰难而坚定地萌芽。
……
府衙的后堂,弥漫着新翻泥土和未干墨汁混合的奇异气息,巨大的地图铺满了整张楠木桌案。
延安、平凉、庆阳三府的山川河流、城池村寨被朱砂墨线勾勒得清清楚楚。
王策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移动,指尖划过代表延河、泾河的蓝色线条,最终停在庆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