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量产(第2页)

“李红星”这个名字,也彻底在整个根据地,与“奇迹”和“希望”这两个词,画上了等号。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从德国回来的“洋博士”,而是成为了小河口兵工厂真正的灵魂和核心。

……

这天中午,小红缨哼着欢快的抗日小调,拎着一个饭盒,来到了修械所。-k/u`n.l,u^n.o*i*l,s\.¨c·o+m·

作为林默的生活联络员,她每天都会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准时将赵大娘做好的饭菜,送到车间里来。

她一走进那间轰鸣的厂房,便看到林默正被一群人团团围住。

有“老铁钳”钱所长,有负责弹药生产的张师傅,甚至还有几个从战斗部队临时抽调过来、学习武器维护的基层军官。

他们人手一本小本子,正围着林默,像一群虚心求教的小学生。

“李总工,咱们这个新枪,是好!就是……这个后坐力,比咱们以前用的汉阳造要大不少。一些个子小的新兵,打了两枪,肩膀就肿了。您看……有没有办法改进一下?”一名连长挠着头问道。

林默点了点头,拿起一支枪,熟练地拆解开来,指着枪托部分说道:“办法有两个。第一,是改进我们的射击姿势,要将枪托死死地抵在肩窝,利用身体来承受后坐力,而不是光用肩膀去扛。这一点,我后续会专门给部队的同志们编写一本《标准射击与武器保养手册》。”

“第二,”他顿了顿,又说道:“我们可以在枪托的底板上,加装一层厚实的、用废旧轮胎改造的橡胶缓冲垫或者棉花垫子。这样可以有效地吸收一部分后坐力,提升射击的舒适度。”

“缓冲垫?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办法好!简单!实用!”钱所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李先生,”负责弹药的张师傅又开口问道:“咱们现在生产的这个7.92毫米的尖头弹,威力是够大了,但有时候打在鬼子的工事或者卡车上,穿透力好像还是差点意思。有没有办法,再加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