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洛阳所见,李世民的内心独白(第2页)
街道平整得能照出人影,两侧排水沟里流动的是清水而非秽物;
商铺门前挂着彩绸,粮店里堆着白米,肉铺铁钩上悬着肥美的豚肉。
最让他震惊的是,每个孩童肩上都挎着书包。
"岭南王令,七岁童子必入学堂。"
随行的暗卫低声道,"违者父母受杖。"
李世民看见一个粗布衣衫的老汉,正把新蒸的胡饼分给大唐逃荒过来的乞丐。
"吃吧,王宫今早刚发的救济粮,老汉我吃不完。"
王宫?救济粮?
他鬼使神差地跟着一队挑夫,来到城东的义仓。·y,p/x?s+w\.,n\e_t~
仓吏正在登记领粮的百姓,名册厚得堪比《贞观律》。
有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突然跪地大哭:"岭南王活我全家,愿为王爷效死!"
西周百姓纷纷附和,有人甚至对着洛阳行宫方向叩首。
李世民站在人群外,突然发现自己的存在如此刺眼——
在长安,百姓见到皇驾只会战栗着躲避。
而在洛阳,人人发自内心地爱戴岭南王。
——
夜宿客栈时,李世民盯着烛火出神。
窗外飘来孩童的诵书声:"...仓廪实而知礼节..."
他想起承乾小时候背《论语》,背错一句就被太傅打手心。那个总是怯生生的孩子,最后用一根衣带结束了生命。
"陛下..."内侍捧着药碗的手在抖。
李世民突然把药碗砸向墙壁。
瓷片西溅中,他看见铜镜里的自己:这个眼窝深陷的老者,真的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天策上将吗?
洛阳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头,长安的麦苗枯黄得如同秋草。
李宽的名
字被百姓挂在嘴边像句祷词,而"贞观天子"成了史书里苍白的符号。
最痛的不是失败,是发现自己毕生追求的盛世,正在仇敌手中成为现实。
而这个仇敌,却是他最开始就放弃的儿子。
而这份荣光,本应属于大唐。
——
数月后,长安。
夕阳染红了太极殿的飞檐,李世民站在殿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长安城的轮廓。
这座他亲手缔造的皇城,如今却像一座巨大的囚笼,困住了他,也困住了整个天下。
"陛下,夜风凉,回殿吧。" 老内侍张阿难低声劝道。
李世民没有回答,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向远方。
"阿难,你看到了吗?"
"陛下指的是……?"
"长安城外的流民。"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张阿难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城墙之外,隐约可见衣衫褴褛的人群,蜷缩在荒野之中,像一群被遗弃的孤魂。
"陛下……" 张阿难欲言又止。
李世民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他的心里,早己翻涌着无数念头。
从洛阳回来之后,李世民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