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而深 作品

第20章 大军开拨,李宽成立九阙通宝府(第2页)

"起拍价,五百两!"司仪高声宣布。

"我出六百两!"

"七百两!"

"一千两!"

竞价声此起彼伏。

陇西李氏的代表首接喊出了"一千五百两"的天价,引得满堂哗然。最终,这套成本不过几十文的玻璃杯,以两千三百两白银成交,创下了奇珍阁首拍纪录。-芯·完,夲!鉮*占. ,首!发.

消息传到宫中,李宽正在批阅奏折。

听闻拍卖结果,他忍不住大笑:"好!让这些世家大族抢破头!等玻璃产量上来,朕要把整个大明宫都装上透明玻璃窗!"

王德小心翼翼地问:"陛下,这样会不会得罪那些世家..."

"怕什么?"李宽冷笑,"买定离手,概不退换!"

"这是他们自己愿意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又不是朕逼他们的。等九阙通宝府垄断了这些商品,最终他们的钱还是流入国库。"

一个月后,奇珍阁的玻璃制品己经风靡整个长安上层社会:

世家小姐都以拥有一面玻璃镜子为荣,贵族公子腰间则必挂玻璃佩饰,甚至连佛寺道观都来订购玻璃灯盏,声称能"映照佛法光明"。

与奇珍阁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工司设在各个州县的平价商铺。这里出售的肥皂、精盐、铁器等民生用品,价格只有市面的七成。

"官盐降价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街小巷。原本垄断盐业的豪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家盐铺门可罗雀,而天工司的盐店前排起了长龙。

"陛下这是要断我们的活路啊!"一个盐商在密室中捶胸顿足。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天工司的精盐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雪白细腻,毫无苦涩味道。百姓们用过后,再也不愿购买私盐了。

与此同时,天下盟在各地设立的"工坊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村庄专门为九阙通宝府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

关中平原的一个工坊村内,数百名农夫正在收割一种新型作物——甜菜。这是李宽从系统中兑换的品种,含糖量极高。

"一天三十文钱,现结!"管事大声宣布,"愿意加班的多加十文!"

农夫们喜笑颜开。

以往他们种地一年到头,除去赋税所剩无几。

现在给天下盟干活,不仅工钱日结,遇到荒年还有保底收入。

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

有的工坊村专事甜菜种植,有的负责碱矿开采,还有的进行纺织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李宽的规划下逐渐成形。

三个月后,九阙通宝府的第一份财报呈递御前。李宽翻开厚厚的账册,嘴角不自觉地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