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官督民办(2)

“公子,这似乎不太妥当吧?毕竟商贾重利,将如此重要的事,分出部分叫民间参与,其中的变数太多了。~微*趣¢晓!税*蛧′ _首,发+”

“是啊公子,丞相是发檄文,以声讨汝南袁氏,但具体如何开展,怎样进行,这都是对外严格保密的。”

“此事确实要考虑好,向河南尹、济南国两地输送粮草军需,一旦对外有所泄露,难保袁绍麾下猜不到什么。”

“这个必须要考虑到,万一袁绍于战前知晓这些,在冀幽并三州做出调整,这对我军就不太有利了,不管怎样,我军这次是北渡黄河出战的。”

“还有一点,也是务必要考虑的,即一旦战事焦灼拖至隆冬,黄河有冰封之处,则袁绍必有出兵奇袭粮草之举,这……”

仅是短暂的沉默,阎象、娄圭、袁涣、刘晔一行,纷纷讲出心中所忧,前线的仗,不是想当然就能打起来的,这要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战前的,战中的,战后的。

内部的,外部的。

这些还仅是既定的,还有不确定的。

如是否会遭灾,是否会出现骚乱,是否会有别的势力参与,是否……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正如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于阎象他们的反应,曹昂是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曹昂深知他麾下这几位谋主所言,皆是出于对全局的深思熟虑,才会对自己讲这些的,这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

上述所讲这些,都是基于一点。

即西世三公的袁氏。

只门生故吏这一项,就会有众多变数。

哪怕现在袁绍今非昔比了,但是根基还是有的,有些事即便有苗头了,有趋势了,但不到最后一刻,有些人的心是不会死的。

这就是事实。

如此重要的一战,谁又能确保万无一失?

谁又能保证袁绍麾下的人,就一定联系不到在曹操治下的?

即便是眼下袁绍内部不稳,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

别的就不多说了,只一个许都,真要有人暗中与袁绍勾连,就想做那铤而走险之事,这是能杜绝的吗?

在此等大背景下,将牵扯众多的后勤保障,分出部分交由民间参与,这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

除了上述这些,其实还有一点,是很多人想到却不好说出口的,那便是民间势力一旦参与,难免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借机囤积居奇,抬高诸价,甚至暗中资助敌方,以求战事可以迟延很久。`精·武*暁/税?蛧^ ·勉′沸?越,毒+

这等隐患虽不显于明面,却如暗流涌动难以防范。

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就难保另一件事不发生。

即在曹操麾下的部分将校,尤其是那些与袁绍有渊源的,他们是否会滋生出别的想法,甚至在暗中有所动呢?

人心是最难把控的。

而这种种思虑,皆是战前未可轻忽之暗局,尤其是此役一旦打响,势必会成为天下瞩目的存在,这更要谨慎对待才行,不然稍有不慎啊,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继而打破曹氏腾起之势。

“诸公诸君之忧,某是知晓的。”

曹昂目光坚定,扫视堂内众人,“诸位所言也非妄言,而是有种种考量,不过某只讲一言,如若前线所需,皆由征东将军府筹措、调配、转运的话,这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恐难以持久维系!!”

“这不是百里,而是延绵千里。”

“其中难度多大,某不多言,诸公诸君也都知晓,想确保前线战事不受供应影响,就必须要有取舍,兵事千变万化,唯因势利导,方能确保胜算,以某之见,民间之力不可尽用,然也不可全弃,其中分寸,要细细拿捏把控。”

曹昂没有上来就否定阎象、娄圭他们所言,而是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将自己所想所定的立场讲出来。

该强势的时候是要强势。

但该柔和时必须要柔和。

毕竟阎象、娄圭他们所讲,是基于为曹氏谋划才讲的,曹昂不能寒了他们的心,这是上位者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