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凤仪十八年(第2页)

甚至听说漠北有个官,还不等到可汗下令,就先用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买了点粮食,保证他们不被饿死,一时间那些灾民都感激涕零。

本来看到这儿,李玄就够头疼的了,结果后面还有。

奏疏后面还着重说了,现如今北疆己经有了民谣了,说是漠北那位是天命所归的圣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种流言要是蔓延开,陛下的名望就要受损了,所以,陛下要尽早决断啊!

当看到这段话时,李玄不仅满手心都是冷汗,就连后背都是冷汗。¨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

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了,皇帝说的都不是在吓唬他,北边的那个人甚至远比皇帝说的更加可怕。

皇帝知道,那人自己也知道,若不能改变百姓对漠北的看法,那漠北想要进中原便是千难万险。

所以从这一刻……

不,或许说从之前,从很久之前北境安定,两国互通有无,边疆不起战火开始,漠北的那位就己经在收买人心了。

可笑他这个大周未来的天子竟然对此还一无所知,若不是今天皇帝提点他,他到了此刻都还没意识到。

文武双全,心思缜密,算无遗策,眼界长远……

可怕,这样的对手何止是可怕两个字能形容的!

贞观殿前,李玄背着双手,漫步在风雪之外,焦急的仿佛热锅上的蚂蚁。

有一说一,这会儿,他是真慌了。

而等到朝中这些老成持重的柱国之臣赶到,众人于殿中开始讨论赈灾事宜时,漠北那边儿,己经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大量的布匹,从辽东发往了各地。

然后从官府手中,发到了那些衣不蔽体,走投无路的灾民手中。

因为针对高句丽的战事结束的比预期更早,国库的消耗并没有之前预料的那么大,再加上不久之后又有高句丽那么多储备粮食都将属于漠北,所以在这个冬日里,刘宇赈灾的时候可是一点儿都不心疼。

对他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粮食这种东西吃完了地里还能长,可人心……

你现在不拉拢,等下一次就不知道得什么时候了。

只不过为了这事,雅若也是生了好几天闷气,毕竟历朝历代皇帝每每从管钱粮的那位手里要走很多钱粮后,人家都不会开心,这是定律,无关两人的交情。

当这些从大周来漠北逃难的百姓在这里见到了救命的粮食,简易的木屋,驱寒的火炉以及衣物时,所有人都感动的跪在雪地里叩谢漠北可汗的大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