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帝后通信
承德离宫的暖阁里,炭火烧得旺,却驱不散太皇太后身上的药味。
珠兰端着宫女刚温好的参汤,轻手轻脚地送到榻前,看着老太太枯瘦的手指捏着佛珠,一圈圈地转。完成了端参汤这个动作,她今天的任务量就没了。
“哀家这身子骨,也就这样了。”太皇太后眼皮都没抬,“你就留在这儿侍疾,外头那些杂事,让底下人去办。”
珠兰应着“是”,心里却明镜似的。太皇太后哪里是要她侍疾,分明是怕她再插手草原的事,尤其是商路——自从阿日娜苏把科尔沁三旗的商路搅得重新洗牌,老太太就没给过她好脸色。
到了晚上,写信的时辰就到了。太皇太后让人把紫檀木桌搬到榻边,逼着珠兰坐在跟前写,写完一页就得念给她听。但是珠兰绞尽脑汁,都写不出三行字,困的老太太睡了,她也写不出一页来。可太皇太后已经睡下,她只好回自己房间去写了。
旁人以为皇后娘娘夜夜在东厢挑灯写信,实则房间里,吉雅早就写好了,珠兰回去直接就睡了。
头几封信,珠兰也是干脆让吉雅代笔。吉雅是她从潜邸带出来的侍女,最会模仿她的笔迹,写的全是“皇上今日吃了什么”“承德的雪比京城大”之类的絮语,末了还加一句“臣妾夜里总梦到皇上”。
太皇太后听得眉头直皱,等珠兰念到“臣妾把皇上送的玉簪戴在头上,就像皇上在身边”时,终于忍不住打断:“写这些没用的!说正事!说说科尔沁的工坊,说说班第这孩子!”
珠兰心里偷笑,面上却恭顺地应了。第二天的信里,果然多了些“正事”:“科尔沁的奶糖比江南的还甜,牧民都说托了太皇太后的福”“世子班第年轻有为,把中旗治理得井井有条”。可那语气,公事公办得像查账,连个形容词都懒得多用。
康熙收到信时,正在看端敏送来的军报。
展开信纸,扫了几眼就笑了——珠兰夸科尔沁的话,跟当年户部尚书报祥瑞的口吻如出一辙,假得不能再假。
他捏着信纸,指尖划过“世子班第年轻有为”那行字,忽然想起端敏信里说“班第被阿日娜苏扣了三十车羊毛,正蹲在帐里哭”,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丫头,敷衍起人来,倒挺会找由头。
太后看不过眼,趁着太皇太后午睡,叮嘱珠兰说:“你也别太委屈自己,信慢慢写,实在没话说,就说身子乏了。”母后从不会落下磋磨人的话儿,但是最善于打击人的心,让人像蜡烛似的损耗心神,董鄂氏就是这么熬着,直到油尽灯枯的。这定然又是皇帝做事不合老太太的心意,她故技重施,要拿珠兰作伐子,逼迫皇帝让步了。
珠兰正让吉雅往信里塞一张承德的雪景画,闻言笑着谢了,“您放心,我并不辛苦,每日侍奉太皇太后很有精神。”
她哪里会委屈了自己,又哪里会去多想什么祖孙间的暗战。两人的数据都在系统上,明晃晃的,她自然没有多思多虑的道理。
太皇太后说是盯着她写信,却管不了离宫的人——管茶水的太监是她当年从内务府提上来的,守宫门的侍卫是她娘家送来的族亲,连太皇太后跟前伺候的嬷嬷,每月都能收到她让人送去的江南胭脂。老太太以为把她攥在手里,殊不知这离宫的方方面面,早就成了她的地盘。
这天太皇太后又催着写信,珠兰干脆让吉雅抄了段《科尔沁风土记》,只在末尾加了句“臣妾一切安好,皇上勿念”。
太皇太后听着听着就打了哈欠,挥挥手让她退下:“行了行了,往后信就这么写吧,别总腻腻歪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