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小民所求,有人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第2页)
楚王府给两大冶监担保了近一年的时间,又制定了全新的冶监管理规范和薪酬体系,这才稳住冶监的局面,让冶监不至于完全瘫痪。
一首到这次招募前,两大冶监的矿工数量也没能恢复。
招募的效果并不好,半个月时间,报名重回冶监的老矿工只有不到一千人。?求-书¨帮~ \冕.肺+粤~渎`
倒是三州的官营农场招到了两千多愿意到冶监的人员。
李宽恨死之前的冶监官员了,他们造的孽,全得他来还。
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公信力这东西一旦崩塌,修复起来就很费劲了,只能靠时间和实际行动慢慢恢复。
好在他现在手里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工程建设上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相里氏的人完全有能力把冶监的相关工程很好的完成。
安排好冶监的事情,李宽把注意力放到民生上。
官营农场种植了两茬的高产作物,地方上不少农户也试种了几茬红薯和土豆,去年分发下去的木薯苗长势不错,基本上解决了三州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
林双元在乡间走访了几个月,向李宽反馈,只要给农户足够的指导,几种高产作物病害发生率并不高,李宽一首担心的推广后的各种问题有,但总体来说,土豆、红薯和木薯在三州的大面积种植的条件己经成熟,可以尝试扩大种植面积了。
李宽还是很谨慎的,与林双元、杜楚客等人商讨后,只是把这三种高产作物作为“杂粮”,纳入了岳州都督府的劝农目录当中。
岳州都督府真正要大面积推广的是从中南半岛引进的“占城稻”和别院培育的本土稻。
这两种稻子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且种植方式不需要做大的调整,便可以让三州的主粮产量有一个巨大的提升。
种水稻是当地的传统,比种植其他作物更容易让农户们接受。
当然,这种安排针对的是普通农户,而不是官营农场。
官营农场的种植计划非常的激进。
所有的十个官营农场,只有益阳和新渝的两个农场因为太适合种稻子而保留了三万亩的稻田,其它农场的主要作物全部改成了红薯、木薯、高粱、剑麻、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