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叶云田的温度余韵(第2页)
一颗被墨绿色粘稠物质包裹的恒星,表面的火焰被污染成浑浊的灰黑色,不断喷吐出带着腐蚀性的暗紫色焰流。画面中央站着一个与叶云天轮廓重合的身影,周身环绕着纯净的白色火焰,那些火焰不像普通火焰那样向上窜动,而是呈螺旋状收缩、凝聚,像无数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切割着墨绿色的污染物。?8+1!k*a~n*s!h′u+.·c¨o·m^每当白色火焰掠过,被污染的恒星表面就会露出一小块金黄的、健康的光球,如同溃烂的伤口长出新肉。
“这是……恒星级别的净化现场。”林月瞳放大画面细节,“那些墨绿色物质是‘噬星菌’的聚合体,我们的深空数据库里有记录,这种来自暗物质星云的微生物会寄生在恒星内核,吸食核聚变能量,最终导致恒星提前熄灭。已知的宇宙文明里,还没有能在不摧毁恒星的前提下清除它们的技术。”
叶云田在营养液中突然绷紧了肩膀,像是影像中的场景唤醒了他的肌肉记忆。他的睫毛上凝结着细小的金色颗粒,随着呼吸轻轻颤动,那些颗粒接触到营养液的瞬间,会泛起一圈极淡的光晕,随后消散——这是刚才检测到的“恒星灰烬凝结体”的微缩形态,是被他的火焰净化后的物质残留。
“检测薄膜的温度记忆场。”叶云天说。
林月瞳将一根超导探针小心翼翼地贴近薄膜。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瞬间飙升,红色的警示灯疯狂闪烁,却没有发出警报——系统自动识别出这是“历史温度残留”,而非实时高温。最终定格的数值让叶云天的瞳孔微微收缩:1.2亿摄氏度。
“这是氢聚变的核心温度。”林月瞳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才会达到这个量级。但舱体本身的耐热阈值……我们刚才测过,常规状态下只能承受10万摄氏度。这说明薄膜不仅能储存温度记忆,还能主动调节能量输出,就像……一个微型的恒星能量调节器。”
叶云天的目光移向舱体底部。那里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焦炭状物质,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孔洞,颜色深得近乎纯黑,仿佛吸收了周围所有的光线。他示意机械臂用低功率激光束照射,光束落在上面的瞬间,焦炭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飘出一缕金色的粉末——不是被烧蚀的残渣,而是从内部自然剥落的微粒。
“收集粉末样本,做分子结构还原。”
三分钟后,还
原模型出现在屏幕上。那些金色粉末在电子显微镜下重组,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晶体结构,核心是扭曲的碳链,外层包裹着多层氦-3同位素。林月瞳调出云天集团的“宇宙污染物数据库”,当屏幕上弹出“噬星菌聚合结晶”的标准模型时,两者的分子结构完美重合——唯一的区别是,数据库里的结晶带着强烈的放射性与腐蚀性,而叶云田舱底的样本,经过净化后,已经变成了稳定无害的惰性物质,金色来自其内部稳定释放的微弱能量辐射。